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无论从辖区范围、企业数量、楼宇数量上,都是最大的街道。楼宇多、500强企业多、规模企业多、外资企业多、白领多、地点分散……在白领多的企业建会难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可胡学斌看来,如果能突破“第一道屏障”,建会成功率就有70%以上。
工会服务站和社区工会人员下楼宇找企业建会,每个公司都有前台接待的人,这些人中年轻人占大部分,他们作为“第一道屏障”就把建会人员隔离在外,隔离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
要么想建会但猜测老板不想建会,要么以向上级转达为由推诿建会,更有甚者以公司不建会为由直接回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屏蔽”,其实解释也很简单。他们年轻,都是80后、90后,对工会组织没有最起码的感性认识,他们不知道工会组织是干什么的,也许从父辈中会了解到工会只是发福利、搞球赛,他们本身就觉得工会就没有必要存在。说深一点,他们担心因为此事影响到其在公司的职位和人际关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拿街道辖区内的一家日资制药研发公司来说,这个企业只有13个人,工会从2009年开始推行建会,最初接触的人是一名张姓的人力资源主管。起初她以“日本老板不同意和全体员工不愿建会”为由一口回绝,“这时,我们只能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来了”胡学斌告诉记者。说到约谈现场,“那时,手心里真是捏着一把汗啊!”企业方的4人约谈队伍中包含企业老板、法律顾问、财务经理、人事管理,“那阵势真叫一个大”。约谈中,胡学斌了解到由于“第一道屏障”的原因,企业老板对建会的全部信息并不知晓,并非常支持建会。
虽然从那次约谈后,胡学斌与该人力主管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让她更深地体会到跨过“第一道障碍”的艰辛。如果能突破“第一道屏障”,基本上都能把会建起来,这一点特别可怕。可恰恰工会没有一定的制约措施,让工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遇。
□本报记者 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