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国贸,爬上十几层楼运送材料
隧道里光膀子,只穿大裤衩抬石渣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年9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国贸,爬上十几层楼运送材料
——访中建一局职工
 

1986年6月,张梓熙调任中建一局任副局长。1987年1月14日,一局与法国SAE公司签订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以下简称国贸)工程分包合同。2月1日,一局作为主要分包商正式进点工作,成立了以张梓熙副局长为总经理的国贸工程经理部,承担除中档宾馆和职工中心以外37万平方米的主要建筑90%以上的结构、装修和机电安装任务,同时还负责全部工程的道路、临时用水、临时用电、临时建筑物、现场平面管理、安全、保卫及物资储运等多方面工作,并负有协助、配合几十个国内、外专业分包公司的责任。

承担国贸工程,对于当时的中建一局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10年”。对于张梓熙这个团队来说,还缺乏建设这样大型现代化建筑群的经验。摆在他们面前的既是一场考验,又是一次机遇。

“那是二十多年前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有幸参与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设。”王军说。

当年国贸一期工程的施工环境给施工作业带来的困难,是一般工程没法比的。“开工后望着深阔的基坑我惊讶不已,那么多螺纹钢、钢筋形成巨大的钢铁阵营,看上去有些恐怖。在结构主体完工后,每天早晨上万人带着作业工具和所需建材到达作业地点就是个不小的问题。”王军回忆说。

据测算,整个工地平均每天使用各种材料1500多吨,作业人员空手爬几十或十几层楼后都得喘一会儿,所以建材只能等室外电梯运送,四座100多米高的外部施工电梯十几部,总处于排队状态,特别是每天早晨,常常是施工人员到作业区半小时到一小时后,材料才能陆续送上来。这种状况对于处于“断后施工”的安装公司管理人员来说压力倍增。

面对等待,现场那些队长、班长带头人抬肩扛爬楼梯一趟趟运送材料,至少要爬上十几层楼啊,那场面不由得让人想起铁人王进喜“拼命干革命”的劲头儿。那时候涌现出了一批“拼命三郎”,他们几乎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周末和节日,有时为了抢工就几天不离开作业现场,困得不行了就和衣倒在角落里睡一会儿……一局人的工作作风令外国业主肃然起敬。为此,业主方面也将整体协调的责任逐渐交给了中建一局。

地下室的施工条件更差,由于临时电源经常出问题,一旦停电整个10万平方米地下室伸手不见五指,每天不知要停电多少次,每次时间不定,地下施工只能时断时续。所以,到地下室检查必须带上手电。“后来去地下室我发现,在停电情况下,工人们依然在漆黑的地下室楼道、楼梯中走动,他们唱着歌,用歌声判断对方的位置确定自己的方位,防止相互碰撞。”

工地中午吃饭的场面也是一景。安装公司第一工程处的食堂那时没有快餐盒饭,每次都是由一个面包车送来几百个装好饭菜的热气腾腾的铝饭盒,大家排队领取后,就席地而坐热热闹闹边吃边聊,几百人一人手捧一只铝饭盒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年我是安装公司派驻现场的工作组成员,除了向公司反馈现场的主要问题之外,还负责工地文明施工。每天我都要在现场巡视、拍照,获取第一手资料,傍晚在项目部例会上通报情况。工地的文明施工受到了外方业主的称赞,最终我也荣立了公司授予的国贸工程一等功。就在国贸工程进度后期,我结了婚,工程一结束我就用两年获得的奖金给家里添置了一台音响,现在想想,国贸工程真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页啊!”王军说。

在1307个日夜后,1988年7月23日155米的高国贸大厦钢结构安装封顶;1989年10月,11万伏地下变电站竣工。

1990年8月30日,国家领导人和1500多位中、外贵宾前来祝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全面开业。有关领导和中、外专家对国贸工程的建设速度、工程质量、使用功能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