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工人体育场55岁生日,国安大战毅腾,一场精彩的雨战为工体“庆生”。记者3岁半就被爸爸抱着进工体看球,当时的工体还没有正经的坐席,比赛的双方是北京体院和瑞士的一支球队。30年,工体就像我的家,有些记忆永远无法从脑海中被删去。
雨战
虽然过去一周的时间了,但北京球迷还在津津乐道8月31日那场雨战。工人体育场“表现”出了一座亚洲顶级球场的素质,强大的排水系统让草皮清爽平整,球员们在比赛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国安主帅曼萨诺赛后对工体的草皮赞不绝口。
提起雨战,北京球迷更难忘的还是2012年“7·21”那场大雨。比赛之前,甚至有球赛要因为暴雨取消的传闻。好在工体高质量的球场,保证了比赛如期进行。苦的是,国安输掉了同绿城的比赛,不少球迷因为交通系统的瘫痪,只能趟着水步行回家。那场球对北京球迷来说刻骨铭心,球队和球迷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记者漫长的看球记忆中不乏雨战。除了国安这两次雨战,最早在工体看雨战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刚上小学)。比赛的双方只记得有一方是北京部队,另一方想不起来了。比赛到下半场,“倾缸大雨”从天而降,这雨让球场的能见度几乎降到难以容忍的程度,皮球根本无法正常运行。比赛结束后,爸爸飞快地蹬着自行车,感觉随时可能腾空而起,我坐在车的大梁上,被爸爸的雨衣遮盖保护着。那是我看的第一场在恶劣天气下进行的足球比赛,曾经跟一位老北京部队的球员聊过那场比赛,可惜的是,他也跟我一样,只记得大雨,不记得是跟谁比赛了。
24号高洪波
老北京队的根据地在先农坛,而且过去联赛更多是赛会制,比赛常常在一些中小城市进行,在“体工大队”时代,他们到工人体育场比赛的次数并不是太多。记者对北京队开始有比较深的印象,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彼时,中国足协对联赛赛制进行了改革,甲A的8支球队采用主客场赛制,当时又称这个比赛为“八强赛”,北京队把主场放到了工人体育场。
对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支北京队,很多老球迷都是“如数家珍”。此前,北京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低谷,在唐鹏举教练上任后,提拔了高峰、曹限东、郭维维等一大批年轻球员,北京队元气得以恢复。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高洪波,因为他场场进球。那时候我刚上初中,每到周末,都要跟着吴京红女士创办的“北京球迷协会”到工体看比赛。每当高洪波绝杀对手的时候,工人体育场都欢声雷动,跟今天国安的场面没什么区别。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高洪波身穿的是24号球衣。有一次高洪波打进辽宁队一个球,他兴奋地越过广告牌疯狂庆祝。高洪波是个沉稳的球员,而在那个比现在矜持得多的年代,他的那种激情恐怕在其职业生涯中也就这么一次吧。
有一年,球迷协会评选了年度最佳球员,球迷捐款给了高洪波300多块钱奖金。高洪波十分厚道地把钱退了回去,还加了点儿,凑了个整儿。
国家队
2013年,欧洲劲旅荷兰队来华访问,他们在工体同中国国家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那是一场很平常的比赛,不过在此之前,国家队已经有将近10年时间没有在工体比赛了。
看国家队比赛,总让记者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最早在工体看中国队比赛,是上世纪80年代初,曾雪麟的国家队同英格兰沃特福德的比赛。英国足球高举高打、快速凶猛的球风让人至今难忘,当时沃特福德锋线有位黑人球员,身体强壮、速度极快,当他拿球时,中国队根本没人能追上他,每次他杀入禁区的时候,就像一头公牛闯进了商店。后来才知道,这位大哥就是英格兰著名国脚巴恩斯。在工体看国家队比赛,苦涩的记忆多于甜蜜。印象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1990年亚运会淘汰赛对泰国,中国队输了个0∶1;还有一次就是2004年亚洲杯的决赛,中国队0∶2负于日本,痛失冠军。
随着职业足球的兴起,国家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了,国家队更像宣传队和播种机,到一些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比赛,因为那里缺少高水平足球赛事的滋润。国家队也远离了工体,远离了北京。不过,中国队还是应该多在北京比赛,因为这里是首都,这里的气场和球市足以让国家队体会到温暖。希望国家队能多来工体,这里有最好的球迷,让我们一起高唱国歌,为国家队助威,那样的场面不能再美!
图为记者近日和北京足球教父级人物金志扬一起观看比赛。
□本报记者 段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