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票夹子,是真皮的!现在都是革的了。”
“这大水桶我还用过呢,冬天加防冻液的,现在都不用了!”
“这制服是哪年的啊?标志和现在的都不一样……”
公交客三分公司505路车队场站内,老站牌、老制服、老票夹、老水桶、老车票等在临时拼起的长案上展示起来。走一圈儿车回来的司机都好奇地凑过来看看这、看看那。“公交文化节”——带你领略公交历史,感受现今工作幸福!
“老张真精神嘿,那票夹子应该斜挎!”司机张旭东刚拿起老票夹看了一眼,就被同事开起玩笑。
淡黄色油漆涂满铁皮,上面再用红油漆写上“113”等站牌号,这样的物件仿佛把人直接带回上世纪90年代,发动机轰鸣中,大通道车喘着粗气拉载乘客。
“现在这工作条件,比过去好多了。车上有空调,早上也不用那么冷的天儿给车加防冻液、手都冻裂了,车的牌子也都是电子屏了,站名除了人工还有电子报站,都先进了。”老物件的收藏人,是505路车队党支部书记文世明。
在公交工作30多年,文世明对自己的行业充满感情,多年的工作下来,攒了不少用过的物件儿。车队工会的工作人员知道后,一合计,这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出来晒晒,办一个公交文化节,让大家也感受一下公交在时代发展中的巨变。
“其实我一个人的物件儿也没那么多,有了‘晒宝’的想法儿后,就发动全车队的人把家里留着的这些老物件儿都拿出来晒晒,咱们交流交流。”
没想到,这一晒,真给大家晒出了兴趣,站在码放着老物件儿的长案前,不少职工都回忆起了自己就职以来的故事。一人讲一个故事,文化节就在发车间隔中开始、进行、结束了……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文 记者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