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智能时代加速到来。
通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但向世界呈现出一幅“未来已来”的科技图景,还让公众感受到了新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惊喜,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展览展示
AI应用场景加速服务居民生活
接待机器人为嘉宾指路,机器人店员递上现磨咖啡,AI同传系统实现多语言演讲,AI健康管家轻松搞定健康疑问……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勾勒出智能时代文明演进的新范式,AI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活。
当传统中医理论遇上现代AI,健康检测实现一键触达。一款名为“玄黄识仪多模态智能检测仪”的智能设备吸引了参观者排队体验。 “短短五六分钟,就能轻松完成健康检测,大大简化了健康检测流程,非常方便。”体验者称赞道。
该设备技术负责人介绍,这款仪器搭载了以中医中药+精准营养为垂直应用的玄黄大模型,整合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丰富的中医数据及临床数据构建而成。而且,配备了 AI 数字人,进一步提升了健康咨询服务的专业性与便捷性。自2024年下半年推出以来,截至 2025年3月,玄黄识仪和阅睦家智能检测设备已在全国社区、工会、养老院、学校、养生机构等场景投放超1万台,为超120万人次消费者提供新型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我们正在重构大健康产业未来图景,有望推动AI健康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应用。未来,随着更多类似创新产品的推出,科技与健康的深度融合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可能。”该负责人表示。
大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应用终端就是机器人,或者说是具身智能,今年论坛年会上,随处可见的人形机器人,具备的功能和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惊喜。
眨眼、张嘴、微笑……论坛年会现场展示的仿生机器人相比上一年度,面部表情更加丰富。一款名为妮娅的服务机器人以亲切的形象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它们不仅具备基本的交流和互动功能,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可以与人形机器人互动,品尝煎饼机器人、冰淇淋机器人做出的美味,体验一场通过自己编程开展的教育机器人足球比赛,感受可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体验无人驾驶智能小车……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配套活动,北京海淀户外科普活动、中关村硬科技嘉年华,为普通公众搭建了一场AI盛宴,整合近百家海淀区科研院校、科技企业、科学协会、科普基地等单位的优质资源,通过运用AI技术,将科学知识进行多元化的呈现,让科普更加生动具体,让科技成果更好走进大众、深入生活。
协同创新
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催生了大量的新兴职业,优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十分关键。科技研发、市场推广、科技成果落地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技术经理人”这个职业孕育而生,2022年作为新职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北京北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侯同晓介绍,科技成果落地后,在技术转化、技术额度、市场推广等方面,技术经理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经理人虽不搞科研,但在某种程度上更了解科技成果,他们被形象地称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2023年12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决定,以协同立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这项决定实施以来,有效打通了三地人才职称评审、人才团队协同、技术成果共享,提升京津冀三地科技产业协同效能。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上,“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发起成立,为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扩宽人才、技术、平台共建共享“跑道”。
近年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政策,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支持。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核心论坛、2025“智领未来”北京人工智能系列活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发布了“AI100青年先锋”,首批发布全国65人,其中北京33人,占比超过半数。北京成为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此外,海淀区在本次论坛年会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重磅推出“中关村AI北纬社区”,进一步降低青年人才和小微企业创新成本,充分发挥北京中关村学院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优势。据悉,入驻企业可享受最高三年全免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的强力保障,以及企业孵化加速、人才服务、产业政策等一站式全要素赋能。
平行论坛
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不是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机会,而是所有人的机会。我们致力于打造AI世界的‘百花园’。”华为公司标准与产业发展副总裁祁峰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创新或将重塑社会。“我们的鞋可以测量运动轨迹、检测身体健康状态;我们的餐具备了模拟味道的能力;我们的眼镜装上‘大脑’能实现自主思考;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快递无人机等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让科幻电影场景逐步照进现实。” 祁峰说,归纳起来人工智能将改变三个方向:首先,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对个人的差异化体验需求满足上,让个人生活获得更多极致体验。二是促进了组织之间的协同、改变资源分配。三是社会层面,从原先的技术普惠走向了智能普惠,人工智能将为整个社会公共治理服务、智慧城市治理、智慧养老等带来福祉。
谈到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杨翠丽深有体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北京工业大学乔俊飞教授团队展示了城市污水处理优化控制平台。这是城市污水处理全流程智能优化运行平台,集中展现控制、人工智能、环境等多学科融合的复杂工业应用场景,目前在京津冀城市水环境治理中大范围推广使用。
“现阶段的城市治理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地让人工智能赋能‘少人值守’,未来甚至要努力实现‘无人值守’的目标。正如DeepSeek和ChatGPT等大模型发挥的作用,能够把人从一些比较繁琐或有规律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杨翠丽说,以城市污水处理优化控制平台为例,该团队设计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式,助力出水水质的检测时间从20至30分钟缩短到现在的“秒级”,即几秒钟内就能检测出结果。另外,此前传统的离线检测方式受人工经验的影响,检测的精度通常是80%至85%。而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目前采用的水质在线检测方式精度能够达到90%以上,不但攻克了化学检测反应耗时长的技术壁垒,还有效地节约了检测的药剂费用、节省了人力,同时保障了出水质量的达标。另一方面,智能维修也是AI赋能该控制平台的优势。“一个水厂的占地面积通常是几十亩地,相当于十几个足球场大。我们设计了水厂设备的健康评估系统,通过采集设备的电机的电流、电压、油温、轴承的温度和转速差,之后对设备进行一个全身‘体检’,及时检测设备的异常变化、提前‘把脉’,实现按需检修。通过设备故障溯源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使设备的故障率降低10%以上。”
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为人类创造无限可能的同时,带来的新挑战也不容忽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大模型的应用涉及到数据,都离不开安全;既有网络安全的难题,也有一些诚信的问题。“比如,企业与企业间能否放心地把自己的数据交给对方,目前仍然有挑战。对此,我们还需要研发一些既可以开发、挖掘数据,又能保证数据流通安全的技术。我们现在对AI还不能完全自圆其说,还不能准确地知道它的思考过程。尽管DeepSeek在解释思维链上已经往前迈了一步,但仍然还不能透彻地掌握。所以,AI还有一些可信性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在技术和管理上加以发展。”邬贺铨说。
□本报记者 宗晓畅 孙艳 张瞳/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