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立刻搜了本地12345数据,日均万件的诉求量让我震撼——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守护城市运行的齿轮。”一位市民看完电影后在票根上这样留言。
“最震撼的不是日均万件的诉求量,而是系统显示‘已解决’时,话务员眼里微微闪烁的泪光——这是最令人感动的温度。”一位观众在观影后这样在微博上留言。
自2025年2月18日全国公映以来,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凭借其真实动人的叙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那电话里是谁的声音?声音的那头发生了什么?话务员放下电话后,问题是怎么得到解决的?电影《您的声音》记录了12345热线背后的故事,而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是怎么被创作团队记录下来的?带着这个疑问,午报记者历时半月,采访了影片《您的声音》主创团队与部分出镜工作人员,为您揭秘影片的幕后故事——
选角
前期采访百余名
城市一线工作者
与一般影片不同,《您的声音》的主人公全部为真实人物出镜,这就给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拍摄提出了很大挑战。
在采访导演徐洁勤时,她用一组数据介绍了影片的创作过程——影片自2024年3月开始筹备,历时10个月完成制作。创作团队走访了北京市40余个相关单位与部门,前期采访了百余位城市一线工作人员,拍摄涉及北京市9个区120余个场景。
“最终,我们发现真情实感就是最好的,不演绎,不虚饰,可以说这是影片品质的关键。”徐洁勤介绍,自己也曾拨打过12345热线,“可能大家觉得它好用,但是为什么好用?”经过了前期选角的过程,这个问题引导着她在构思与拍摄的过程中慢慢厘清了创作思路——“这也是我们对城市治理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在与他们深聊的过程中,我也逐渐确定了要拍的人物。比如,片中的一位话务员王梓莹,这就是我们在与几十位话务员深聊后确定要拍摄的人物。”
循着徐洁勤的介绍,记者约采了话务员王梓莹。2001年出生的她,有着大多数00后的特质——爱美、好表达、有活力、愿意接受挑战性的工作……“我是在试镜后,在当天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得知自己被选上了,开心极了,心想这回要当演员啦。”说起2024年7月份的场景,王梓莹仍难掩心中的激动,“徐导和我进行了详谈。她问了我的喜好、平日里工作的场景、怎么排解负面情绪等。”
徐洁勤坦言,这部纪录电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演员,甚至可以说没有剧本。2024年3月起,她和电影创作团队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调研。“社区、12345热线、立法部门……我们与百余位一线工作者不停交流。”徐洁勤回忆,那段日子,她和团队每来到一个单位,都会待上很久。“只有深入聊,才能了解每个人的性格,才能听到他们的故事,逐渐确定了要拍的人物。包括那些社区工作者,他们日常都在解决哪些难题。我们就是要拍这些真实的人物与场景,这种真实与自然,也构成了影片独特的魅力。”徐洁勤说。
选材
在280余小时素材里
感知艰辛与担当
徐洁勤介绍,影片所有素材均来自280余小时的真实影像和原声录音,甚至话务员的“金句”也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这种“零距离”的纪实手法,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城市基层工作者的日常。
徐洁勤说,影片聚焦7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以“一条热线”串联起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脉络。创作团队用摄像机记录着事情的每一个进展,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亲身感受着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担当。“比如,在拍摄老楼加装电梯这个故事时,晚上居民凑在一个会议室里,会议时长达到4个小时。会上,社区工作者要为居民一一解释政策,掰开揉碎地讲,每位工作人员都值得我们钦佩,他们都在为接诉即办默默贡献着。”徐洁勤说。
最让徐洁勤印象深刻的是话务员成长这个故事。话务员工作具体是什么?他们怎样面对市民诉求?带着这样的疑问,徐洁勤找到了12345话务员值班长刘缓请教。但接下来刘缓的举动,让徐洁勤一头雾水。“我希望她能给我提供一些介绍材料,于是刘缓发了一个6万多字的文档给我。说实话,我当时就蒙了。6万字的介绍,这也太多了吧?”徐洁勤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不会全是专业术语吧?怀着忐忑的心情,徐洁勤翻看了这些资料。认真阅读后,徐洁勤发现这些资料不是应付差事的文字,而是刘缓与团队多年来在12345工作总结的真实记录。以刘缓为代表的话务员的责任心,由此深深触动了徐洁勤,也促成了影片中的经典画面——开导实习话务员。
影片中,刘缓开导王梓莹说——“待市民如初恋”。王梓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率真地讲到,“您知道吗?很多时候,我就是感觉心忒累,情绪的表现自然就很复杂。这时,刘缓就会来开导我,比如,‘你待初恋是这样的态度么?’没想到这句话成了影片的经典语录,也让我慢慢理解了这份工作的责任。”
对于如何表现出“真”,影片摄影指导桑琪也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介绍,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是拍摄中篇幅最多的地点。“感觉这里非常忙碌,所有人坐在格子间的工位上,电话声、接电话声此起彼伏。”这种犹如大海上的波涛一样起伏的环境让他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创意。“我在想,要怎样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将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感受到的传达给观众。”
于是,在正式拍摄的过程中,桑琪采取了“沉浸式”拍摄的手法,把两个摄像机架在王梓莹身边,自己远远地看着。“我记得王梓莹一通一通的电话接起,一个一个转派,她不自觉流露出来的或不耐烦或长叹气的情绪表情,我们都真实记录下来了。”桑琪说,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我们团队还为这些细节的展现是否能用一一论证过,最终决定完整保留。“影片展现了‘真实场景’的魅力,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桑琪对此至今感慨不已。
共鸣
办好千万事
温暖整座城
下午2点,在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里,通话声此起彼伏,记者见到了刘缓。“我接过的最长时间的电话不是和家人通话,而是一位反映诉求的市民。”刘缓告诉记者,这里的话务员实行三班倒、7×24小时值守,每个班次都有数百名像王梓莹这样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网络等各种渠道受理着市民的诉求。“有时候几天的工作结束,因为手臂一直保持同一个姿势,话务员的胳膊都伸不直了。”刘缓接着打趣地说,“我确实要求过大伙儿‘把每一次接线工作都当成初恋来对待’。”
如今的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日接电话大约6.5万余件,处理派单大约3万余件。“我们话务员内部有一个工作标准,那就是要让市民感觉到他们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在认真听,要让市民感受到我们的微笑他们也是‘听’得见的。”刘缓最后说。
“影片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共鸣。近些年,我切身感受到北京的城市治理水平在不断提升,比如我们遇到送货途中停车难、部分小区进门不方便等问题,都是通过拨打12345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全国劳动模范、京东物流快递员宋学文在观看完影片后有感而发,“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身后有12345热线渠道,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诉求被重视,有一种暖暖的归属感。”
徐洁勤告诉记者,在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墙上,挂着不少话务员自我勉励的小标签,有两条让她印象最深——其中一条写着“办好一件事,温暖一个人”,挂在旁边不远处的另一条写着“办好千万事,温暖一座城”。“让市民的每一个诉求都被听到,这是话务员们的信条,其实也是整个接诉即办工作人员的信条。”徐洁勤说。
“当新手话务员从战战兢兢到从容应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整个城市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的缩影。”——当午报记者将这位市民的评价转达给王梓莹时,她是这样回应的——“我们日夜在聆听,欢迎您的来电!”
□本报记者 白莹 周兴旺 盛丽/文 实习记者 王辰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