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璀璨的“科学之星”;借助VR(增强现实)眼镜“穿越”到院士的书房;观摩“特楼”模型里科学家的生活场景……位于海淀区双榆树二街的中关村村史馆近日焕新开馆,每周二至周五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与众多参观者一道沉浸式感受中关村精神。
“经过半年的精心改造升级,目前展馆面积由原来的1300平方米增加至2300平方米,展品增加至800余件。”中关村村史馆负责人张奕介绍,该馆空间布局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包括基本陈设“中关村历史展”及“初心致远”“科学文化”“社区生活”“希言自然”四个专题展。全息投影、VR、MR(混合现实)等丰富的前沿科技已运用到展区设计中,参观者可通过导览系统和智能交互系统沉浸式体验,深入探寻中关村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前辈们的创新创业精神。
“我们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开展校馆合作,招募并培训‘村史故事我来讲’小宣讲员。”上午10点半,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自双榆树中心小学的10余名高年级同学走进各展区,认真参观并练习讲解。在“初心致远”展区,同学们轮流戴上VR眼镜,即刻“穿越”到钱三强院士的书房中。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为安置海外归国的顶级科学家专门建造了“特级专家楼”。记者看到,“特楼”模型中用全息影像模拟了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生活场景。
在“中国世界”展区,60盏明灯高悬于屋顶,以此形式展示众多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陈景润星、郭永怀星……通过点选下方屏幕上的人名卡便可点亮相对应的明灯,汇成中国科技事业的浩瀚星空。该展区另一侧的古铜色手模墙上,陈列着近百位曾在中关村生活或工作的院士手印与寄语。同学们纷纷伸出手与院士“击掌”,并表示将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传承中关村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本报记者 宗晓畅/文 实习记者 王辰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