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当地外科团队有能力做机器人手术。”近日,浙江援疆专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伟使用南疆首台国产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连续开展两台肝胆手术,耗时近8小时。摘掉手套和口罩后,微微冒汗的刘军伟并没有下手术台,而是立即指导在场医生练习操作机器人。
15日在重庆开幕的2025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医学装备展览会上,记者全程观摩了刘军伟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做手术的视频记录。“快、准、稳!”刘军伟说,手术机器人既是医生的好帮手,也能减少手术病人创伤,是未来技术大势所趋。
“这台设备已实现毫米级震颤过滤、10倍立体视觉增强和5G超远程操控,精准手术将越来越成为基层医院的日常,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安全放心的治疗。”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雨热情地向来自海内外的采购商介绍。
从引进国外先进医学装备到见证国产医学装备“呱呱坠地”,刘雨亲历了近百台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被质疑到获批上市再到销往全球的“扬帆出海”。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手术机器人正在重构现代外科医疗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将手术机器人列为“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之一。
“国产化技术的加速跃升让我们更有信心打开海外市场。”连续17年参加展会的刘雨深有感触,中国打破了腔镜机器人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能看到至少6家国产化设备在同台PK。
2024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机器人凭借术前AI精准规划系统和3D打印导板技术,仅用不到2小时,就攻克了一名高龄血友病患者膝关节被骨赘完全“焊死”的“铁膝”难题。
此前,这样的高难度关节置换术,需要医生耗时4小时凭经验手工“开凿”。等待的家属看到医生提前走出手术室,误以为“手术失败了?”该院骨科主任邱华耀告诉他们:“AI精准规划系统,让手术和麻醉时间变短、创口变小,手术很成功!”
“有了国产核心技术的支撑,膝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时间缩短30%,精度控制在亚毫米级,使患者手术麻醉时长及感染风险大幅降低。”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传统工程师需1天完成的建模工作,AI仅需1至3分钟即可精准生成三维骨骼数字模型。而构建这一技术架构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近年来,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国产医学装备产品及应用不断涌现,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感到,人工智能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为有超大规模数据资源和强烈临床需求的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和创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