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较注重沟通的人,习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掰开揉碎说清楚,发邮箱或做其他汇报时,也会详细列出细节,在会议讨论中,也会不断地补充细节来证明自己提议的合理性。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职业素养,直到一个同事善意提醒我说:“感觉你的表达欲有点强,可能有的人会误会你在‘过度解释’。”这让我心里很难受,是我做错了吗?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表达欲旺盛是一种良好的职场特质,有助于快速搭建沟通桥梁,但也确实容易掉入“过度解释”的陷阱,让沟通成为别人的负担。日常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对自己所说的话语进行或多或少的解释。而“过度解释”则是指提供超出情况所需的、甚至不必要的冗长解释。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反应。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不安全感。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或缺乏自信时,常常会通过过度解释来弥补自我认知的不足、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寻求认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同。当人们担心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听到、理解或相信时,就可能会选择提供更多的细节说明,来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
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通常对自己有着高标准、高要求,害怕犯错,因此倾向于在沟通中过分关注细节,过度解释自己。
尽管人们过度解释的初衷是增加自信和说服力,避免出现“有嘴说不清”的情况,但往往会适得其反。当我们不断地增加细节、增加信息来解释时,可能会导致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内容变成长篇大论,让对方难以抓住关键点,感到困惑或者不耐烦,从而增加沟通负担,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给人留下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不够自信的印象。
专家建议:
过度解释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如果你也感觉自己在沟通中陷入“过度解释”,那么现在是时候控制好自己的“表达欲”,停止无意义的解释,让沟通更高效,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三思而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察觉到自己是否正在过度解释。但只要在脑海中认识并承认到这一点就是一大进步。在解释的过程中或者事后,通过正念冥想和自我觉察,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过度解释了我的观点?是我太着急解释了吗?我的解释真的对他人有帮助吗?客观地承认自己“解释太多了,有点啰嗦”,而不对自己进行批判,比如“我又说太多了,太烦人了”,避免陷入自责或懊悔的情绪中。我们才能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针对性地改变过度解释的习惯。
设定界限。在解释任何观点之前,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沟通的界限。例如,设定字数限制,尝试练习用不超过100字的篇幅来解释一个复杂的观点,这样可以锻炼自己抓重点和口头交流的能力,提升沟通效率。或者设定内容限制,学会筛选内容,明确哪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信息是可以省略的。此外,尊重沟通对象的感受也是设置界限的重要部分,这意味着要规避可能引发他人不适或反感的话题,以及可能触犯隐私的内容。
读懂他人。当我们陷入过度解释时,往往会忽视沟通对象的反应,只顾着一味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导致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倾听,时刻留意对方的暗示——他们是否点头同意、表示出理解,还是一头问号、在要求更多的信息?同时,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适时提问,引导对方参与到对话中来,既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又要照顾到对方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解释。这样才可以减少自己单方面过度解释的机会。
停止过度解释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保持沉默或者少说为妙,而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表达、自在地交流。因此,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又要开始长篇大论时,记得先喊个暂停,试试以上的方法吧。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