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家教园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孩子开展劳动 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5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教育对孩子品格的塑造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现阶段应该以学习为主,“等上大学后再学劳动也不迟”,这种观点正确吗?让孩子开展劳动何时开始比较合适呢?听听专家和家长的建议吧。
让孩子开展劳动 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呢?

邰怡明 绘图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蕊云课堂”由北京市妇联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协办。
 

屠女士 市场开拓专员 女儿17岁

从小开展劳动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我认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干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塑造他们坚韧不拔、勤奋努力的品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将劳动教育视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我就鼓励她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扫地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逐渐培养起了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当然,我也理解许多家长的担忧。他们担心劳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事实上,适当的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劳动能够让孩子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喜悦,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我的孩子身上,就看到了这种积极的变化。她从小参与劳动,逐渐形成了勤奋努力的习惯。在学习上,她也表现出极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在劳动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我认为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孩子需要与家人、同学等合作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够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劳动形式,孩子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社交圈子。

方女士 律师 儿子13岁

根据孩子的学习节奏分配适合的家务劳动

儿子今年上初中,以前的我,也一直觉得“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劳动可以等上大学后再学”,然而,儿子的班主任发现他在团队合作和责任感方面存在不足,委婉地提醒了我,告诉我们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如何做家务或进行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建议我们安排孩子适当参加一些劳动。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老师建议是对的,孩子上大学要住校,万一他什么家务也不会做,肯定影响生活能力,也影响和室友的关系。于是我制定了家庭劳动计划,先是把我的担心告诉了儿子,让他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没想到他爽快答应了,原来他也有改变的意愿,我就为他分配了一些适合他年龄的家务任务,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洗碗、扫地、超市采购等。

我的劳动计划频率不高,根据孩子的学习节奏,只要求他在周末完成,正好作为紧张学习的补充,所以他做起来很卖力。虽然一开始他因为不熟练做得并不完善,经常需要我帮忙完成,但我没有一句数落,而是及时夸奖鼓励,给予他信心,所以他的劳动动力越来越强。

我再次联系了他的班主任,得知孩子这段时间在班里也开始主动承担一些任务,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石女士 咨询师 女儿11岁

劳动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我觉得,“孩子上大学后再学劳动”的观点有些过于片面了,我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孩子学习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家长觉得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等事情跟学习比起来都是小事,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但是家长们停下来,仔细想一想,穿衣服、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的小事,不就是生活本来该有的事情吗?孩子学会了这些事情,就有了照顾好自己的本领,也就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能更好地给孩子带来自信。

我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她洗衣服做饭,幼儿园还没毕业的时候,她就已经可以做两三个拿手菜了。现在看来是很正确的,现在每年生日,她都会邀请几个朋友一起来家里吃饭,餐桌上的饭菜都是她自己做的,我非常支持,私下里闺女还告诉我,她们几个闺蜜都是“吃货”,平时吃到了什么好吃的,就回家自己做,做好了第二天还带到学校跟朋友们一起分享。在这个AI能做一切题目的时代,我对闺女收获到的快乐还是很认可的,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更应该学会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这是其他能力的基础,至于知识类的学习,人永远比不过机器。这并不代表着要“躺平”,更不会出现“躺赢”,或许我们需要换个视角看待生活、看待劳动教育。

新的时代已经来了,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我们家长也要与时俱进,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劳动技能,很有必要。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张俊

孩子的每个阶段都应延续劳动教育

近几年,从国务院到教育部再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一系列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对孩子品格的塑造具有多重意义。

第一,孩子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延续劳动教育。

第二,劳动教育可以促进道德发展,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养成感恩、诚信、分享、团队合作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第三,劳动教育跟知识相关,劳动时要应用到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锻炼中提高智力水平,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识。

第四,劳动教育跟身体相关,劳动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可以促进身体发展,脑力劳动可以促进孩子养成有毅力、仔细、有耐心等一系列品质。

第五,劳动教育跟审美相关,不只是指美术或艺术,而且是跟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等美好的人生境界相关,缺少劳动可能造成孩子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缺乏。

第六,劳动教育跟家长相关,特别是在家里参加劳动,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独立思考,增进跟家长的感情交流,懂得感恩,有助于拓宽孩子今后的发展空间。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家长承担主体责任,可以主动指导或督促孩子完成家校社的劳动任务。良好、勤劳、整洁、和谐的家庭风尚,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劳动习惯。

家长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劳动资源,带孩子去企业、单位、工厂、农场等开放的劳动场所实践,或者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外劳动,这是资源利用。也可以利用公共文化机构、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平台,还可以去乡村劳作,到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等地参加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等。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儿童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家长需要和老师更多的沟通合作,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要大包大揽,要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多家庭给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导致厌学情绪越来越广泛化、低龄化。家长、老师、社会要尽一切努力,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孩子自己经历、体验,而不是代替他完成。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可以作为学校知识教育的补充,让孩子理解劳动、尊重劳动、掌握劳动,学会劳动的本质。

家长按照学校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参加公益活动先给孩子列一张表,完成后打勾,对孩子的行动要求达到一定程度,最后让孩子写作文。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家庭劳动就变成学校教育的异化。下次他就不去了,可能还会反感甚至怨恨家长。

家庭劳动模式没必要转化成学校教育模式,而是要把孩子从越来越多的安排中拉出来,少一些计划式、有目的、有手段的劳动,多一些生活常规式、家庭氛围式;少一些训练式,多一些孩子自主式;少一些对结果检查和评判,多一些过程性的鼓励和建议。

家庭能做的是在生活中教育孩子,配合学校做好劳动教育,而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资源和机会,让孩子从小开展劳动,从自己的事做起,不断提高生活技能。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