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刘毅以普通医学为基础,航空医学为引领,完善医院呼吸学科建制,发展医院呼吸亚专科特色技术,在首都慢性气道疾病和肺癌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曾多次参与完成北京市及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任务。刘毅说:“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服务更多的患者,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2007年,刘毅在呼吸病学国家重点专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内科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来到民航总医院呼吸内科工作。她立志做一名患者信赖的医生,以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痛苦。
刘毅轮转的第一个科室便是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这里收治的大多是危重患者,工作环境紧张且充满压力,但她始终以最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她用温暖的言语和坚定的信念鼓励他们,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帮助他们坚强地战胜病魔。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刘毅在书籍中不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2007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她学习了一门新兴学科——睡眠呼吸医学,通过阅读国外文献,向北京多家睡眠医学中心虚心学习,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熟练掌握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治技术,成功建立了规范化诊治的睡眠医学中心,帮助解决了患者睡眠呼吸暂停问题。闲暇之余,同事们常在图书馆看到她的身影。《实用内科学》《协和呼吸病学》《戴维森内科学》《西氏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临床思维》等多本医学书籍,帮助她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让她的业务能力更扎实。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勤学和实干让刘毅积累了更多经验,在解决临床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每走一步,她都离梦想更近。
发展特色医疗服务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如何能创新出更多医疗方法,让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为患者的生命负起责任。”刘毅有一股“冲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于思考的她,灵感源源不断,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医学成果。
民航总医院承担着民航系统干部职工的医疗、保健、健康检查和航空疾病的研究工作。刘毅从睡眠中心成立开始,就在思考如何利用既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民航,如何发展有民航特色的医疗服务。
飞行员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飞行员疲劳问题容易引起判断失误,甚至导致发生飞行事故。为此,刘毅想到,要是有一个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判断飞行人员的能力状态,有效缓解飞行疲劳,保障飞行安全,就能预防飞行事故的发生。以此为出发点,刘毅带领课题组研究骨干选用持续认知操作任务构建了飞行认知疲劳模型,并对飞行认知疲劳进行系统研究,探究飞行疲劳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并着力开发飞行疲劳实时监控预警系统。该项目开创了我国民航医疗卫生系统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先河,民航总医院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能完成飞行认知功能评价的临床医学中心。
凭借突出的成绩,刘毅获得2012年全国民航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刘毅受邀在第61届国际航空航天学术年会上做飞行疲劳研究专题报告,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时刻把患者放在心上
刘毅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而做医生最重要的便是时刻把患者放在心上,为患者着想,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想解决办法,尽全力拯救生命。18年的医学经历、自身的坚持努力以及全方位的临床训练和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使刘毅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院多学科协作危重症抢救专家,挽救了无数个垂危的生命,赢得了患者的称赞。大家都说她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发作严重时,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显著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痛苦,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使用消炎、止咳、化痰等药物,但这些方法的疗效往往不够稳定,难以从根本上控制病情。因此,许多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失去信心,陷入对疾病的恐惧与无助之中。
刘毅曾接诊一位中重度哮喘女性患者,前2年的就诊经历使她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经朋友介绍,这位患者找到了刘毅就诊。刘毅首先对该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认真分析病情,发现其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属于嗜酸性粒细胞高型哮喘。刘毅对症用药,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并持续追踪这类哮喘治疗新药的研发进展。当针对这类哮喘新药度普利尤单抗上市时,刘毅立刻让该患者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持续治疗,该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在临床工作中,刘毅和她的团队还遇到过许多类似病情凶险的患者。面对这些危急情况,他们凭借精湛的诊疗技术、丰富的抢救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在迅速而精准地分析判断病情的同时,高效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抢救方案,为成功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看到一位位患者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下逐渐康复,我们由衷地为他们感到欣慰,自己也会生发出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刘毅感慨道。她表示,将继续坚定拯救生命的信念,深耕医学领域,不断探索与钻研。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