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科委发布2025年度资助项目公告,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教师费文婷的研究课题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这位“90后”青年教师从科研新手逐渐成长为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在她挚爱的科研领域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费文婷从本科到博士后均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大健康产品研发及其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研究,一直致力于用传统中药为当代人解决健康问题。她参与了多个重大项目研究课题,累计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仁心雕龙十大优秀论文奖、全国中医药博士创新发展论坛最佳风采奖等多个奖项,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还担任了多本SCI杂志审稿人。
2023年12月,费文婷进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工作,现为生物工程学院专任教师。按照学校规定,新教师入职前半年不予排课,她就利用这段时间,一边学习教材、撰写教案、旁听其他老师课程,尽快熟悉学校及专业建设情况,一边梳理以前的研究课题,学习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成果,寻找与学校专业发展相关的科研突破口。
入职短短一年,费文婷就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请立项校级重大课题1项,签订校企合作横向课题2项。2024年6月,学校发布新聘期“揭榜挂帅”实施办法,她接下“自然科学战略需求创新任务”,并签署了“军令状”。
进行揭榜挂帅后,费文婷除了授课以外,一门心思扑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几乎没出过实验室。然而,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时,尽管付出无数心血,但她却未能如愿中标。
面对挫折,费文婷没有气馁,而是很快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后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新聘期三年科研计划:第一年夯实基础,进行大量的药效学机制验证;第二年总结经验,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转化;第三年成功申报课题,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周期。随即,她开始重新整理实验数据,结合专家反馈意见修改实验方案,把研究工作做得更扎实深入。
期间,费文婷为了有更多时间研究项目,睡在办公室是常有的事,家人也早已习惯她的早出晚归甚至彻夜不归。有了家庭的支持,她在科研工作上越发有了干劲。她深知,科研工作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更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和谦逊的态度。
为了顺利推进项目,费文婷主动向拥有项目申报经验的专家、同事请教,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走进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调研实践,深入生产一线,与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市场趋势。这些实践经历不仅让她对课题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
此外,费文婷还有一群可爱的科研“小伙伴”,每天早上7点30分,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门口。原来,作为专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她承担着《药学基础》《药物制剂与分析综合实训》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指导学生参赛、与学生交心的过程中,她挖掘到一些“科研小苗”,就邀请他们加入课题组,一同感受科研的魅力。
仅仅过了两个月时间,参加课题组的学生就出现了明显变化:从一开始的实验室“小白”发展到能独立完成基础实验;从老师提出考勤要求,发展到他们在周末、节假日主动留校采集实验数据;从对未来感到迷茫,发展到对学业和职业有了较为明晰的规划……学生们的变化让费文婷对职业的选择和对科研事业的追求越发有了信心,“科研和育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领域,而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科研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则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费文婷说。
经历了30多轮修改,费文婷的项目最终成功中标,新一轮科研之花静待绽放。
科学研究意味着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已在科研道路上摸爬滚打近十年的费文婷眼神透着坚毅,她说:“科研是一条孤独又艰辛的路,路上遍布挫败与荆棘,但也充满力量,开满鲜花。”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刘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