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颗温暖的心、一次次不懈的努力,共同编织社区服务的温馨篇章,让‘最后一公里’不再遥远,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马小川是朝阳区劲松街道磨房北里社区的一名社工,负责处理12345市民热线派单。在她看来,这是一条帮老百姓快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服务热线,“电话铃声的响起,是居民们对家的呼唤,对温暖的渴望,也是对社区工作者的一份信任与期许。”
让马小川印象深刻的是社区收到的一位高龄老人的诉求。老人的姐姐去世后留下一名年过五旬、患有精神残疾、未婚未育的独子李某,同时留有遗产。鉴于李某的特殊情况,需要有一位监护人照顾他的生活,监管他的财产。
经社区初步了解发现,逝者家中虽有十个姐妹,但能做李某监护人的并不多。“众多亲戚中有监护意向的,如他的表哥、表姐们均不符合相关规定;三姨、四姨、九姨已多年不联系了;能做监护人的五姨、七姨、八姨又因为年事已高或身体原因无力照顾他人……”马小川介绍说。
“这件事必须解决。”抱着这个信念,马小川和同事们像处理自己的家事一样尽心尽力地咨询律师,走访法院,查阅法条。经过社区工作人员近半年的努力、家族内部的协商,最终法院确定由远在外地的十姨担任李某监护人,平时两人保持电话沟通,每月按时回京陪同他前往医院就诊。事情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所有人如释重负。
“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这不仅是接诉即办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对国家、对人民最庄严的承诺。”马小川说。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2024年5月的一天,社区收到了新的派件:诉求人王先生表示有居民每天晚上都占用公共区域打羽毛球,导致其他居民无法同时使用这片区域。双方因此发生了口角。
收到诉求后,为快速打破僵局,在楼门长的牵线搭桥下,当晚八点,马小川和同事们在这片公共区域见到了羽毛球爱好者们,并进行耐心劝导。第二天,社区工作者们又分别前往羽毛球爱好者的家中进行逐一沟通,同时也走访了公共区域周边居民,了解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第三天,在热心居民和楼门长的积极推动下,社区为双方搭建了沟通平台,羽毛球爱好者和王先生终于坐在了一起。
“那天我说话太冲,吓着孩子了,对不起。”“兄弟,我当时没压住火,抱歉。”在这样友好的气氛中,双方商量出了解决办法:每周二、四、六小广场归孩子们玩,一、三、五、七用来打羽毛球;孩子们想学羽毛球还可以免费教学。多轮沟通拉进了社区和居民的关系,还挖掘出了一批支持社区建设的居民骨干,真正体现了社区建设需要社区居民共商共治共建的精神。
“回望过去,每一次的努力与挑战,都化作了社区里更加和谐的风景线。”马小川说,未来,她和同事们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走进”每一位居民的心田,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