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的“科学再发现”主题展在北京科学中心亮相,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重走”科学发现之路。
展览以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个伟大科学发现为主要内容,在复原历史场景、科学背景和问题语境中,在北京科学中心辅导员的带领下,引导参观者以科学家的视角,进行模拟再发现,激发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探索中认识科学,掌握科学方法,启迪科学思维,感受科学精神,思考科学的本质。
在“靠‘实验’摆平争论”展区,通过牛顿色散实验、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和赫兹光电效应实验三个科学发现,着重讲述了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不同时期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科学观点;在“伽利略真实实验与思想实验”展区,通过“小球的加速赛道”“小球的环游之旅”等展项,带领参观者在互动中模拟体验从单斜面真实实验到双斜面思想实验的验证过程,并将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让参观者在实际参与中探究了解如何就一个问题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论证,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该展览通过复原“诱发拉瓦锡氧理论的系列实验——氧是如何被发现的?”“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的前前后后——电能生磁吗?”等科学发现的历史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科学家们的实验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使参观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和意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记者了解到,“科学再发现”主题展是北京科学中心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的一次生动实践,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26家单位的协力支持,通过专家志愿讲解、系列教育课程、现场引导式辅导、多元化配套活动等形式,打造校外科学教育的社会大课堂,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和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助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孙艳/文 曹立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