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统筹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行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升级青少年创新学院 开展长链条培养追踪
据了解,《二十条措施》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各行各业关心支持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
根据规定,北京市基于集团化办学育人新载体,一体化设计集团学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突破单体学校局限,推进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
在实施创新人才发现培育行动方面,《二十条措施》提出升级青少年创新学院、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平台、开展长链条培养持续追踪。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灵活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共同体。
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提升科学教师队伍能力也是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二十条措施》要求各学校设立科学副校长,设立至少1名科技辅导员、结对1所科普机构,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支持在京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科学教师培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机制。
北京市将实施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鼓励设立各类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北京市将引导社会单位建设科学教育基地,鼓励引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坚持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
统筹资金和项目 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
北京市将实施科学教育资源集成行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面向学生设立“科学教育开放日”。
此外,《二十条措施》还提出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为各区各校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社会单位要坚持公益定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坚持“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据了解,北京现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6个、实验校37所。相关部门整合利用全市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学校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创造条件,建立753家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其中科技类近200家,每学期为学校提供超过1000项活动课程。
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放实验室等资源,联合中学共建实验室、培养基地,丰富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实验。组织28所高中280名高中学生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所京内外高校和国家天文台、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实践活动。
北京市把科学普及、科学素质提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持续加强以北京学生科技节为基础,以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为中坚,以北京学生金鹏科技团为龙头的“一节、一校、一团”建设,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普教育工作模式。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