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先生 医药公司人力资源主管 儿子10岁
别怕孩子越做越乱,要给他成长的空间
让孩子做家务,不仅仅是分担家庭负担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关于独立、责任与成长的深刻教育。我认为,别怕孩子帮倒忙,也别怕孩子因为做家务耽误了学习,而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我的孩子在3岁的时候,我就让他自己收拾玩具,每天要把玩过的玩具装到自己的箱子里。四五岁时,我试着让他独立收拾自己的物品,让孩子把自己的衣物放在他的柜子里,这样更有助于他建立自主性。6岁时,让孩子自己去整理被子,还教会了他扫地、拖地。现在他可以完全独立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平时也会主动帮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有的家长可能会别担心孩子越做越乱,所以,有时候就会忍不住地上前去帮忙,或者是批评孩子做的不好,这种态度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会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些夸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积极的想要做家务。
此外,我没有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做家务,我是想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锻炼他的能力。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利益而工作,根本没把家务变成热爱的事,反倒弄巧成拙。关键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家务劳动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责任,也是他的分内之事。
聂女士 公司文员 女儿8岁
家长不要大包大揽,适时给孩子分配一些家务活
我第一次意识到让孩子接触家务活是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幼儿园带班老师跟我谈话时说:“我们班小女生都被保护得太好了,要适当让他们学习一些家庭里的生活技能,干点家务活。”老师还讲到一个小细节,如果班上有小朋友不小心把水洒在地上,就有贴心的小男生赶紧去拿抹布擦水;一起铺床的时候,小男生也会主动帮忙,小女生这方面就比较弱。老师的一番话提醒了我。
我认真回想了孩子成长的过程,日常家务活我都包揽了,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一点分担家务的意识,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自理能力差,另一方面不会照顾别人,眼里没活儿。造成这方面情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自己太过强势。
于是,我计划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这天放学后,我就跟孩子说:“宝贝,我好累啊。你给我捶捶背呗。”孩子一听到我需要帮忙,开心地说:“妈妈,快坐下休息一下。”……就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会时不时“忘记”干一些事情,并示意让孩子干。收拾餐桌,打扫卫生、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衣柜……慢慢地,孩子的生活技能越来越强,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也就不用操心了,而且孩子也越来越自信。
甄女士 事业单位职员 儿子8岁
初期可适度奖励,同时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我儿子从小被爷爷奶奶宠爱,原来对家务毫无兴趣,老人也以孩子小为由不让他干活。我觉得孩子应该适当参与家务劳动,免得将来上大学后什么也不会干被同学笑话,自己也闹心,就决定采取初期适度使用奖励办法,同时培养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的策略。
我制定了一个家务清单,比如整理玩具、摆放餐具、擦桌子等,每项任务对应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每当儿子完成一项任务,就能在家庭奖励表上贴一个小贴纸,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小礼物,或额外的游戏时间。
同时,我告诉孩子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不能因为年龄就逃避责任,家长不能帮他走人生道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儿子听多了,从开始的不耐烦,逐渐变得若有所思,听进去了。我趁热打铁,和孩子爸爸经常表扬他做家务时的努力和成果,让他感受到自己为家庭做的贡献被看见和珍视,知道父母一直在关注、陪伴他,对他有期待,这种期待又是他能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发现自己的房间整洁有序感觉很舒适,帮助家人也让他有成就感,逐渐开始享受参与家务的过程,要求兑现奖励的次数变少了。当然,我们还是会满足他的小心愿,做到言而有信。
现在,即使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儿子也愿意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在班里也会主动参加劳动,这学期还被同学高票推选为劳动委员。得到大家的认可,他更加有成就感了。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张俊
让劳动教育自然而然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中,孩子干活如果做的不好,不要总是批评,而是要给孩子积极正向的反馈,适当提醒,促进孩子对劳动的认识,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
劳动实践不用特意安排,周末可以组织全家大扫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非常积极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整理书柜、擦桌子、参与洗衣做饭。家长还可以指导性地给孩子做一个任务表,但是这样的任务不能机械性。
劳动的价值或成长内驱力在于孩子本身,而不在于外在奖励或惩罚,不应该把劳动跟处罚、奖励挂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惩罚会让孩子抗拒、讨厌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劳动不好,就不会尊重劳动;也不提倡外在的物质奖励,要让孩子为学会劳动本身而高兴,而不是因为有奖励才高兴。
可以把孩子的家庭生活劳动慢慢转化为常规劳动,形成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建设的贡献。在这种基础上制定一些承诺性质的家庭公约,不要刚性要求,而是把它融入家庭常规生活中,有了公约后相互提醒、相互鼓励,最重要的是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引导。让劳动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家庭常规生活的一部分,少一些家长的安排,孩子参加劳动时自我接受教育、自我启发、自我约束、自我成长,它是家庭劳动教育最大的底色。
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参与劳动的过程,而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第一,孩子成年前,在参与劳动过程中都有游戏的成分,事实上是一种模仿机制,打扫地面、清理物品、归置杂物等,从孩子的观点来看是模拟社会分工,是模仿爸爸妈妈,不需要结果,所以要尊重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的游戏化。
第二,要注重孩子在家务或生活劳动中的探究,这种探究会让喜欢新鲜事物的孩子着迷,学到新鲜知识和操作技能,会激励他的成长。如果家长让孩子做天天洗碗之类的重复性劳动,或者技术难度要求非常高的活动,他就会兴趣不高。不是说孩子不喜欢劳动,而是他更多受本身的兴趣或探究驱使。参与意愿、积极性高的一些劳动,包括让城市孩子到乡间耕作,去工厂车间参与生产劳动,参与组装新家具等新奇的家务劳动,对孩子具有吸引力,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探究意愿。
第三,用劳动教育孩子,不是以学校教育的方式,而是通过家长跟孩子的交流,以及孩子对家长的观察和模仿达成。家庭是生活的场所,不能太学校化,尽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劳动,劳动时要有交流,开展有意义的对话,形成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机制。
第四,孩子在参与家庭劳动中,可探寻到未来作为成年人个体的生活意义、人生意义和工作职业意义。专业选择、工作选择和孩子未来的职业劳动相关,在超越温饱生活的局限后,家长要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关心孩子。
此外,家长不能把劳动简单地等同于体力劳动,劳动的内涵很深,可以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脑体结合劳动等等,要让孩子参与各种劳动,不只是参与体力劳动。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助力极大。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