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2024年北京“蓝天保卫战”交出答卷,备受关注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下简称达标)。更让人欣喜的一个数据是,这一年,北京收获了290个优良天,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浓度也实现了同比改善,二氧化硫(SO2)浓度依然保持极低的个位数水平。
蓝天再增
“北京蓝”逐步成常态
PM2.5浓度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标。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标;PM10、NO2、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4、24、3微克/立方米,均多年稳定达标,其中,PM10、NO2年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1.5%、7.7%,SO2浓度继续保持在极低的个位数水平。与2013年相比,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浓度分别下降65.9%、50.0%、57.1%、88.7%,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趋势。
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0天,占比79.2%,同比增加了19天。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仅有2天。北京的蓝天不仅多了,而且更清透了。与2013年相比,2024年的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相当于好天多了将近4个月,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则由58天减少到2天,降幅达96.6%,为历年最少。
和“北京蓝”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PM2.5。2024年,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优良级别的天数多达345天,占比94.3%。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PM2.5浓度连续不间断保持优良水平的天数超过半年,“北京蓝”逐步成常态。而这个数据,在2013年仅为13天。
向绿而行
助力首都空气质量改善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北京市以全面打好蓝天保卫战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以创绿为引领,创新搭建“含绿量”指标体系,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导,多措并举推动车辆新能源化。北京市出台支持汽车以旧换新、国四排放标准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报废更新等资金补贴政策,实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等政策,加快推进机动车“油换电”“油换氢”。出台建筑工程等领域非道路移动机械报废更新资金补贴政策,加快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社会积极响应,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机械新能源化取得较大突破,机械新能源化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
企业提级创优,推进工程创绿。北京市制定企业和项目的绿色绩效评价指南,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深度治理、重污染绩效提级。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91家,持续推进绩效评级“创A退D”工作,117家企业重污染绩效评级升级至A、B级,还有37家企业退出了D级,提级力度历年最大。深化汽修行业精细化管理,全市绿色汽修企业比率提升了12.6个百分点,汽修行业绿色水平大幅提升。
推广全密闭施工,推进管理创绿。北京市打造扬尘治理标准化工地,全市绿牌工地数量大幅增加,占比提高了37.2个百分点。创新推广应用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出台减免扬尘环保税等鼓励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在全市完成11个基坑气膜全密闭示范使用。使用基坑气膜后,既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也节约了施工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驰而不息
精准精细精心治污
空气质量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北京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在春季扬尘易发时节,着力抓好扬尘治理;在夏季高温时段,紧盯VOCs深度治理;针对秋冬季污染高发特点,全力“削峰降速”。
春季统筹扬尘治理,提升城市洁净度。北京市全方位加强扬尘专项治理,实施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指导、部门联动响应,通过重点道路“消劣”“一路一策”等措施,推动洁净度差的道路整治提升,北京市洁净度差的道路数量持续下降,降幅达81.5%。
夏季深入VOCs治理,协同改善PM2.5和O3。针对PM2.5和O3的共同前体物VOCs,北京市开展源头“替”、过程“管”、末端“治”的全链条治理。建立涉VOCs企业台账,充分利用VOCs走航、热点网格等技术手段,精准锁定“高值”点位,及时开展污染溯源,查实整改,减少VOCs无组织排放。
秋冬季强化攻坚,全力应对污染过程。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秋冬季空气污染仍有发生。在区域联防联控的基础上,北京市坚持“日常降本底、污染削峰值”,积极应对每轮污染过程。强化预测预报,坚持早研判、早启动、早部署;通过大数据评估,问题线索推送,强化执法监管,督促整改,推动措施落实。“削峰”作用明显,污染时长、污染峰值、污染级别较预测明显下降。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