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一:适量运动
运动是良医,任何人都可以从适宜的运动中获得健康收益。总的来说,动比不动好,每天都应保持身体活跃状态,减少静态行为;多动比少动好,在能力允许时,身体活动应达到推荐量;适度比过度好,保证安全,避免运动不当或运动过量带来的损伤;坚持比懈怠好,应长期、规律地进行运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氧运动 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组合,如快走、跑步、骑自行车、游泳。
抗阻运动 每周2-3天,隔日进行,如涉及躯体、四肢主要肌肉群的练习,每个肌肉群以1-3组中等强度负荷进行,每组8-12次重复。
柔韧性运动 每天坚持,如拉伸、瑜伽。
减少久坐 久坐20-60分钟后,可以站起来活动3-5分钟。
小贴士:运动前注意热身,运动后充分放松。慢性病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计划二:合理饮食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营养需求。平均每天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应多吃的食物 谷类为主,平均每天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餐餐有蔬菜,每天不少于3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天天有水果,每天200-350克。
保证奶制品摄入,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经常吃豆制品,每天吃大豆和坚果25-35克。
足量饮水,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天喝7-8杯水。
适量吃的食物 鱼、禽、蛋、瘦肉,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瘦肉300-500克。
应少吃的食物 食盐,每天不超过5克;烹调油,每天25-30克;添加糖,每天最好不超过25克。
肥肉、深加工肉制品、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含糖饮料等同样要少吃或不吃。
小贴士: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者,应根据疾病管理的饮食控制要求进行调整。
计划三:管理体重
体重与健康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肥胖会带来多种健康问题。自2024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倡导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管理体重。
掌握体重指标 体质指数是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体质指数应保持在18.5-23.9kg/m2。
腰围即腰部周径(肚脐上1厘米)的长度,男性应小于85厘米,女性应小于80厘米。
体脂率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可认为体脂过多,但不作为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许多体脂秤可以估算体脂率数据,可以将体脂率的长期波动趋势作为体重管理的参考。
管住嘴,迈开腿 当机体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多余的能量就以脂肪形式贮存起来。因此,管理体重的关键一在“少吃”,二在“多动”。基于运动和饮食计划,结合体重指标,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体重。
小贴士:减重不可急于求成,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肥的理想速度。对于超重/肥胖人群,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不应盲目追求低体重,应保持体重相关指标在正常水平。
计划四:规律作息
睡眠在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内分泌及脑功能活动等生理机能方面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提高记忆力和增强抵抗力。
要有相对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在相似的时间睡觉和起床,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至早晨6点。睡前一小时不再使用电子设备。如无必要,不熬夜。
小贴士:同睡眠不足一样,睡眠过多也会带来健康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超过9-10小时,也是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报记者 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