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有农民工向辽宁省沈阳鲁园农民工工会反映:现在市场对高档家具修补服务的需求量很大,他们也想试试,希望能开办培训班。“我们也注意到,真皮、高档家具修补属于相对冷门的手艺,不但市场竞争小而且需求旺盛。”沈阳鲁园农民工工会工作人员程亮告诉记者,冬季是农民工就业淡季,学门手艺能为其提供新的就业途径。于是,工会请来专业的家具修复老师开办培训班。(12月27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 为检验培训成果,11月26日,沈阳鲁园农民工工会举办了家具修复技能大赛,要求选手在3厘米长的真皮沙发孔洞上,通过皮面清洁、专业黏合、调和漆搭配等多道工序,将真皮沙发修复得完美如新,大部分选手竞赛成绩良好。经过该专业培训后的农民工大多“就业有门”,有的已被家具公司聘用,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
这则新闻的最大亮点是针对农民工群体就业实际需求开办培训班,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避免了有些地方实际存在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模式,让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就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可以说是对培训方式方法上的一种创新,顺应了新时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方式方法上的发展趋势。
笔者以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增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实效的关键。精准对接需求的就业培训,一方面,为农民工在就业培训和岗位需求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另一方面,能够使农民工掌握市场急需的技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满意度。
□周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