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实体化运行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举行。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现场签署“1+1+1”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该基地围绕集成电路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探索打通集成电路领域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到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全链条产业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2021年底,经开区与国内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推动我国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领军人才培养,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2023年6月,由经开区主导,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牵头院校,联合北京高校、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经开区龙头企业共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并于同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目前,基地已实现200余名学生入驻,揭榜产业课题71项,转化专利231件,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与重大项目31项,开展新技术研究34项。
据了解,联合体内多家企业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岗位衔接,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指导,企业文化提前植入订单班,真正实现了专业对接企业、学业对接就业、育人对接用人、实践对接生产。
“以前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遇到生产技术难题时,得找若干所高校去咨询解决。基地进入实体化运行后,相当于把高校分散的科技队伍汇聚起来对接产业,极大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伟介绍,基地的实体化运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共同探索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培养集成电路领域高素质领军人才提供坚实平台。
据了解,三所院校将结合各自优势,在学科联合共建、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构建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市属高职院校 “1+1+1” 组织模式,完善和创新人才选拔与培育机制,梯次化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校将推动实现集成电路从基础研究、创新探索、一线实训等全体系的学科建设,打造符合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教学、培训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师资、科研数据、实验平台与设备等学科资源的合作共享;以产业科研任务为牵引,在工程实践中择优选拔优秀工程性人才,提供学历提升/成长通道;与兄弟院校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合作平台,设置博士后流动站,打造高校青年人才持续深造平台等。在科研合作方面,三校将围绕国家“卡脖子”关键领域和产业需求,组建不同学生类型的跨校际、跨学科、跨梯次的“金字塔”式科研团队,开展产业课题联合攻关,探索为产业界整建制输送人才团队的新科研模式。
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聚焦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倾力推动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近千亿元,年增长率近三年保持在40%以上,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产教融合基地成立以来,探索建立了有组织的培养模式,有效促进“物理空间融合、校企导师融合、人才培养融合”的产学研深度“三融合”,涌现出一批高质量成果,部分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切实提高了高层次技能人才从培养到使用的效率。未来,经开区将加快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持续完善产业生态,构建人才保障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政策统筹,全方位匹配资源要素,使产教融合基地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平台和重要阵地。
□本报记者 任洁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