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市团城湖调节池,标志着北京水资源利用开启了新篇章。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南来之水
近日,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1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10年来,北京水务部门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始终“节”字当先。10年来,北京市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务保障更有力、更可靠。北京城市总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常住人口总量上限,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70%以上。近年来,用水总量在持续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2014年到2023年,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北京市连续22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10年来,北京作好“喝”字文章。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建成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调蓄设施3处,让“南水”与密云水库实现“握手”,不断织密“四通道、两环线、九水源、多级调节”的水源保障网。立足优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厂,日处理能力近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兴、昌平、房山、门头沟等郊区新城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个小区和单位的水源置换,推动137个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水”。
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
10年来,北京利用“南水”充分“存”蓄水源。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水系连通,利用输配水、调蓄池、反向调蓄等工程,实现水源、水库、河湖、水厂等水务设施互联互通,搭建起北京水网基本格局。地下水最大限度“少采多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已连续9年实现回升,累计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密云水库蓄水量从10年前不足10亿立方米增加到今年的35.8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北京建立起的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等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10年来,北京利用“南水”科学“补”充生态,精准实施“五水联调”,全面开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再生水年利用量达12.77亿立方米,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38.5%提升到88.9%,国考和市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动态消除。北京市新增有水河长超500公里,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继恢复生机,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东方白鹳、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北京河湖水体全面还清、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未来新增水厂将以配置“南水”为主
据介绍,北京市将继续落实正在推进的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十四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任务,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的输水和供水设施布局,明年将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全市城镇地区管网漏损率降低到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北京的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
同时,加快建设海淀温泉、丰台河西第二水厂等,推进房山丁家洼、大兴国际机场、怀柔地表、顺义地表等水厂的前期工作,明年底海淀温泉水厂将基本具备通水条件,未来顺义、怀柔等新城的居民也将会喝上“南水”。
继续加大自建设施供水住宅小区和社会单位的水源置换(即通常说的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提高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地区人口的比例和公共供水占有率。仅通过自备井置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两项工程的开展,明年就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
目前,北京市水务局已启动“十五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个5年,北京市初步规划再增加100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新建供水管线1500公里以上,完成近千个老旧小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利用更加智慧化的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管网漏损控制水平。未来新增的水厂也将以配置“南水”为主,让更多市民受益。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