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盛丽)记者昨天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本市实施250余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由能办向好办、快办、易办加快转变,不断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深入落实国家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方面,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协同发展环境,实现230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09项从业资质资格互认,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试点拓展至13个区(市、县),京津冀“一卡通”小程序提供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4个领域30个场景服务,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多地跑”“折返跑”难题。特别是三地取消异地就医备案效果明显,前三季度为津冀来京就医人员减轻个人资金垫付超734.8亿元。
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今年以来抽查政策文件800余份。率先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网办”,网上开办企业占比达95%以上,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1.9亿次、稳居全国首位。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方式实现首单落地,授予中小企业采购合同金额超500亿元、占比近八成。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普惠小微、民营企业、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6.9%、8.6%、79.6%。全市新设经营主体28.7万户,总数达267万户、同比增长5.1%,拥有独角兽企业1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75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35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完成《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改方面,明确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高效办成一件事、信托财产登记等一批创新举措纳入地方性立法。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提升,49个市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占全部检查量比例达38.6%;全面推广“扫码检查”,覆盖市、区、街镇三级950个执法主体,将各类涉企检查纳入有效监督。建立“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对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更多应用非现场监管方式。
全面推广柔性执法方面,全市29个部门制定公布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以市场监管领域为例,2020年以来累计依法不予行政处罚金额9.57亿元,免罚慎罚成效明显。
以便捷高效政务环境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方面,“一件事”集成服务更加好办快办,累计推出举办大型活动等106个“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月均办理量52.5万件,办理时间压减61.4%,申请材料压减56.4%。企业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证明覆盖市场监管、社会保障、文化执法等42个重点领域,实现“一键获取、一纸证明、一码通行”。打造全市统一的政策服务平台,上线669个兑现类惠企政策事项,精准推送164万家企业。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京通”小程序开设“政策兑现专区”,企业申报1.5万余次,拨付资金约4.2亿元。
加快推进重点火车站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方面,首都交通门户形象不断提升。接驳换乘效率大幅提高,88%的轨道站点实现与换乘公交站点距离小于50米。文化旅游体验不断优化,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4A以上景区常规公交全覆盖。推进首都博物馆等20家博物馆延时开放至19点之后,增加服务游客超10万人次。医疗服务更加便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480余项检查结果互认,98家医院互联网复诊可在线医保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