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以科技赋能监管效能提升,将以前必须到实地开展的现场检查转变为非现场监管方式,既能精准发现风险问题,又能减少对企业的现场打扰。预计到2026年,北京市将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真正发挥科技赋能监管效用,实现监管“增效”而企业“无感”。
以非现场监管助推实现“无感监管”
12月20日,在位于北京西客站附近的一家丽华快餐配送点内,身着厨师服、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将一盒盒快餐放入配送箱内,准备送往不同的订餐点。而这一幕工作场景,正在被24小时运行的AI智能摄像头记录、识别、监控,并实时同步至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系统中。
“以前我们需要拿着文书一家家去检查餐厅后厨情况,现在借助‘互联网+明厨亮灶’,只要在屏幕上一点就能迅速掌握后厨食品加工过程,不去现场就能完成检查。”海淀区羊坊店市场监管所副所长王卉介绍。这也正是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推行非现场监管的缩影。
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重点解决过去传统“巡街式”“拉网式”检查存在的无效、低效检查问题,要求各监管部门充分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以科技赋能推动实现向“数据监管”的变革。
针对市场监管部门全新的非现场监管方式,通州区一家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表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远程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进行指导改正,职工的自觉性提高了,操作更加规范了。”
以科技赋能提高监管精准性
在“东城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的大屏幕上,家庭床位服务情况、养老机构满意度排名等监管数据及信息正在实时更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监管连接到东城区16家养老机构和49家养老服务驿站,对重点区域和服务场景进行远程监控,实时了解服务动态。此外,平台还能够对东城区4535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进行全面监测。”东城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董蕾随机点开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地图,选择了一位正在进行服务的工作人员了解详情。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到,该名服务人员在当天上午10点43分来到中路通大厦开展“巡视探访”服务,目前服务仍在进行中。
据悉,通过科技赋能,北京已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提高监管精准性,实现“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以非现场监管推进精准监管
通过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同时推动企业充分自律自治,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非现场监管推行半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如,北京市交通委应用多种非现场技术资源,动态监管驾驶员培训全过程,通过汇集全市80家驾培企业系统数据资源及相关部门监管数据资源、视频监控等感知体系,促进企业服务规范化、透明化,增强远程监管、动态检测、预警防控能力,打击缩减学时、“黑驾校”等违规违法行为。
记者在位于大兴区的东方时尚驾校看到,每辆教练车里都有3个摄像头,360度覆盖到车里的所有角落。此外,车内还装有GPS、车载智能终端等,这些非现场监管感知源设备将教练、学员的信息、计时情况、训练情况实时传到驾校的综控系统里,再传到北京市交通委的监管系统里。
“这样可以保障驾驶员培训学时达标、真实、准确,还可以有效杜绝违规刷学时等现象。根据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相关规定,培训学时作为培训进度的重要标准,决定驾培企业存管资金的拨付进度,有利于保障学员预付资金安全,防范经营风险。”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北京海关在亦庄海关、中关村海关等对区域内企业试点远程视频查检,提升查检效率,大大缩短货物通关时间。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