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好AI时代这三步——更“好用”、防“滥用”、求“善用”
执法检查报告对黄河保护提出七方面建议
出口订单旺 船企生产忙
三部门联合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
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部门联合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

 

本报讯(记者 任洁)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近日联合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提醒广大考生擦亮眼睛,从教育部门和招生单位的官方渠道获取研究生考试招生权威信息,切勿轻信“免考入学”“考试包过”“内部指标”等不实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考试包过”“免考入学获双证”均为不实信息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已处置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如下:

部分公司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广告类信息,宣称“考研的天要塌了,学位法已通过,明年实行多校免考读研”“985/211可申请制入学”“毕业后拿毕业证学位证双证,学信网可查”“六个月简单水个硕士,还是全日制”“双证硕士,降分扩招”等。经与有关高校逐一核实,上述信息均不属实。相关公司和人员曲解有关法律和政策,将研考、推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研修班等众多项目糅合混淆,偷换概念。

部分辅导机构人员、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交一定费用可实现包录取甚至协助保毕业,不过线不录取就退费”“可在考前获取真题和答案”“有内部指标(计划、名额)确保录取”等信息。实际上,所谓的“包过”“内部指标(计划、名额)”只是营销噱头,是有关机构在赚概率费,甚至通过组织作弊等非法手段窃取试题和答案,已涉嫌违法犯罪。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部分辅导机构人员、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编造、散布所谓“近日全国召开大会,发布保研(推免)新政,大幅增加名额,大一大二均可提前保研”等信息,均为不实消息。

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试题、答案等行为,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考生切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

三部门发出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编造、散布网络谣言须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机构企业要认真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网络谣言清理整治,全面排查清理有关贩卖所谓“试题答案”、组织考试作弊、招生诈骗等各类涉考违法有害信息,勿将社交信息平台变成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共同维护研究生招生考试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教育部提醒考生切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勿入“助考”骗局,如发现涉考涉招违法违规行为,可向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如遇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