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山脉位于北京的西部,被北京人亲切地称为“大西山”。大西山属于太行山余脉,但山势壮阔险峻,沟深坡陡,历史上曾经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带,除了常见的榆树、白桦林、橡树、槐树、松树、柏树等外,其间珍贵的青檀树,更是华北地区的一大奇观。然而,自从公元13世纪北京成为元大都以后,历经明、清两代,随着北京地区人口的剧增,以及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及皇家陵园,大西山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民间因此有了“西山兀 京城出”之谚。
尽管如此,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山区地理条件和民众的保护意识,使得不少古树名木躲过了历史的浩劫,存活至今。这其中,最大的奇迹当属昌平区南口镇檀峪村里幸存的一棵古青檀树。
这棵古青檀树如今被称为“北京树王”,可见其极为显赫的地位。但细细考究其渊源,就能发现她获得这顶桂冠还真的是名副其实。
冬至时节,我们从四九城出发,前往南口檀峪口边的古村寻访。檀峪口在明代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隘口,属居庸关南路隘口,也是大西山面向北京的一大要塞。檀峪村明末成村,檀峪沟河自北而南流过村西。2022年,以保护古青檀树为核心,在村北建成了古青檀主题公园。
从檀峪村南边大门进入,沿着村里的中轴线一直往上,便是古树主题公园。“一直走,莫拐弯,便是古树哈!”村民听说我们前来探访古青檀树,都非常热情,“她是我们的老邻居,随便玩,随便看哈!”果然走了约400米,在古村的北端,一座清雅幽静的古树主题公园便赫然在目。进了一个小小巧巧的门,古青檀树便大大方方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里与其说是一棵古青檀树,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古青檀树群。资料显示,这个树群中最大的一株青檀树树龄约3000年,地径近3米,树高6米。由于年代已久,老干不复存在,后萌生出来3个新干,干径分别为43厘米、34厘米、32厘米,冠幅东西9米、南北10米。老青檀树天然落种生出来的另外2棵小青檀树,也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胸径分别为37厘米和31厘米。
古青檀树根植于陡峭的石灰岩中,粗细大小不同的树根与岩石紧紧抱在一起,酷似龙的巨爪深深嵌入岩隙之中,树石交融,显示出令人震惊的顽强生命力,远远看去似巨型盆景,仔细辨认又宛若“祖孙树”群落,青檀树之间的根系盘根错节,相互依偎,相互扶植,共同栉风沐雨,而“亲情”亦历久弥坚。
这株最古的青檀树,根据《北京古树名木志》记载,其存于此山野已经三千年,是北京市唯一一株千年以上的青檀树,也是北京地区的唯二的超过3000年寿龄的古树,被列入一级古树。
古青檀树属榆木科、青檀属。青檀对生长条件要求很高,多生于特定石灰岩且土质潮湿处,在北方长成已属罕见,百年以上的青檀在华北则屈指可数,千年以上的,就只有她了。
这里属檀峪村的北山,光照有限,在多风、低温、地表干旱、缺土、无充足养分的情况下,青檀树的年生长量在1-2毫米左右,所以根据现有剩余地径的数据推测,结合古青檀树的立地环境和年生长量,基本可以推算出古青檀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00年,甚至更早。
在如此贫瘠的岩缝里顽强生存,已属不易;在如此严酷的地理环境中居然存活了超过3000年,其生命力又该如何评价?翻看历史书,公元前1000年对应的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史家推算,公元前1046年为周武王伐纣之年,也就是说,这棵古青檀树极有可能见证了这一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后的3000年间,中国有多少朝代更替,多少兴亡劫难,她一直都在这里默默地守护,默默地见证着。她屹立不倒的身影,不禁让人联想起我们这个沧桑古老民族的精魂——风雨不改凌云志,历劫方显岁寒心。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师生曾到檀峪村考察,认为檀峪村在古气候年代,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生长青檀树。后来,随着气候变化,成片的青檀树逐渐消失,只有这棵青檀树存活下来。因为其所在的地下位置,是由众多泉眼构成,水资源比较丰富,能够满足这棵青檀树的生长需要,因而幸存下来。
问其何得青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脚底下丰富的泉水资源应该是其茁壮成长的生命之源,但从笔者看来,包括檀峪村在内的北京大西山地区的先民世世代代对古树名木的执着守护,才是其绵延至今的根本缘由。
在历史上,檀峪村还有檀峪沟、檀峪口等村名,总之都离不开这棵古树,从中也反映出先辈们对古树的珍爱。数百年前,这里的村民还在古树边的山上盖了古青檀寺,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守护古树。
为了继续守护好古树,昌平区已在此专门建成了古青檀主题公园。当地村民在公园的小山腰上,又复建了青檀寺。时近深冬,古檀的树叶已经掉落,但其舒展的枝条依旧在显示其澎湃的生命活力,可以想见,来年的春天,这里又将枝繁叶茂,绿荫如盖。在古树边瞻眺良久,一首小诗已经从胸中喷涌而出,诗云:古檀屹立三千载,人间沧桑历百回。华夏犹有天护佑,凛冬过后看春蕾。
□周兴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