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届北京中小学生科学建议活动获奖项目展示交流会在北京市少年宫举办,活动共收到申报项目12388项,参与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学生们从生活实践出发,为家乡北京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用“小肩膀”挑起了“大责任”。
为中轴线申遗成功提出科学建议
在本届科学建议活动收到的项目中,科学建议有2161项,建言献策10227项,覆盖了北京市16个区和燕山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答辩等多个环节,最终科学建议评选出一等奖20项(科学建议奖10项、科学建议提名奖10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00项;建言献策评选出一等奖992项、二等奖1514项、三等奖2046项。
参与当天展示的是获得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的20个项目,包括推动北京中轴线“一站式”服务、北京中轴线商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在北京市挂号平台建立儿科急诊智慧导诊等多个领域。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对观察到的社会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024年,“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共征集到科学建议142项,建言献策673项,其中《关于推动北京中轴线“一站式”服务的建议》获科学建议奖,《关于北京中轴线商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建议》获科学建议提名奖;《北京的新名片——关于中轴线上公交站台设计的建议》等多项建议获二、三等奖。建言献策活动评选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等奖68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33项。
自2021年起,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活动开始专门设立“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围绕如何保护和传承好城市中轴线文化遗产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通过不断扩大中小学生的知晓度与参与度,不仅为中轴线申遗保护,乃至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做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中轴线周边学校纳入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极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大中小学还将持续发力,让这个“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获奖作品聚焦身边的民生话题
除了中轴线专题外,不少获奖作品都紧密围绕身边的科学和生活中的现象建言献策,在进行充分的一线调研后提出颇具实用性的建议。比如科学建议奖获得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通汇校区四年级学生郭子晴提出《关于在北京市挂号平台建立儿科急诊智慧导诊的建议》,灵感就来源于自己有一次吃晚饭时卡到鱼刺,跑了2家医院花了3个小时才解决,想到如果能够借助智慧化的手段获取更加准确的导诊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尽快确定医院,让孩子尽早得到救治,还可以使宝贵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作为小学生,我们不仅是智慧北京的受益者,还是积极参与者。”
“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摔倒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届科学建议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学生芦俊豪在老师的指导下调研撰写了《关于推动老年人摔倒情况报警与处置的建议》。可贵的是,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芦俊豪还动手制作了一款老年人摔倒报警装置,并成功实现相关功能,验证了建议的可行性。
北京市将进一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生中设立“科学建议活动”,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首都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16年来,活动吸引了6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收到参评报告4万余份,共评选出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318项。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活动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小学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活动。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