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经10年。
南水北调,国之大者。通水10年,南水北调已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我很荣幸参与到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当中。
京堰携手,守望相助。作为北京市南水北调工作的一员,我与湖北十堰结下了不解之缘。10年前,我作为一名水质监测人员,多次往返北京十堰之间,入库河道、水库库区、干线沿线、省(市)界,都留下了我与同事水质调研采样监测的足迹。这清澈的南来之水,凝聚着水源地同行、民间团体、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见证了京堰两地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10年前,通水在即,万众瞩目。为了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十堰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承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水质不黑、不臭,不让一滴污水入库。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水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十堰市大力实施截污、控污、减污、清污、治污、管污等六大系统工程,构建前端“正本清源”,中端“休养生息”,末端“严防死守”的治理体系。
北京,作为受水区,积极谋划准备接收南水。
2011年,北京市在丹江口水库大坝下建设了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丹江口水源模拟北京制水工艺中试基地,进行南水进京后的管道适应性试验。南水到来前夕,北京市南水北调工作人员严阵以待,构筑水质保护“三道防线”,采取监测预警措施。检查维护管道、阀井、设施设备,全力备战,迎接南水到来。南水进京后,通过控制水厂进水闸门的大小控制进水比例,和本地水按比例进行勾兑,实现南水和本地水的混合,确保水源切换期间水质安全。
2014年12月27日,南水进入北京。通水10年,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超百亿立方米,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地下水位止降回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状况,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南水北调改变了北京水资源情势。北京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累计恢复储量56.4亿立方米、全市河湖水体全面还清、五大河流连续3年贯通入海。
桃花水母、黑鹳、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频现北京多个水域,更多河流、湖库成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乐园,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去年,北京水利学会守水护水志愿者与十堰市水利系统成立“十堰·北京节水爱水护水志愿服务联盟”。成立仪式上,京堰两地志愿者共同宣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10年后,现在的我作为一名水资源调度人员,把南水输送给自来水厂,供给千家万户。作为一名水务职工,我倍感荣幸与自豪,更感到责任与担当。
10年,只是一个逗号。京堰水务职工将“一茬接着一茬干”,同心同德,笃行致远,推进“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幸福河湖、美丽中国建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争创更大的荣光。
□袁博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