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冬月,我到镇上的农贸市场转悠,看见不少人在“装”香肠、“浓”年味。
这可是一个专门“装”香肠的小摊。只见顾客们把肥肉少、瘦肉多的猪肉买好后,交给了女摊主。她与“助手”分工合作,切肉,撒花椒、盐巴、辣椒等作料,倒适量白酒,和转,装进洗净的肠子内,用线系紧,针扎小孔透气,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渐渐地,一节节香肠“装”成了,弯弯曲曲地挂在了杆子上,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寒风吹拂,裹挟着香肠的香味,扑鼻而来,潇洒了顾客们的嗅觉,惬意了心灵,不能不令他们连声称“好”。
不经意间,顾客们便垂涎欲滴了。不过,吃香肠还有个过程,心急吃不了“热香肠”,那就得等待,抑制住激动的心情,使劲地憧憬,方能慰安自己渴盼的心灵。
还好,顾客们目睹了“装”香肠的过程,嗅到了香肠的香味,感受到了渐浓的年味,心里那个舒畅。还有,把香肠“装”好了,再炕成蜡黄色,确保过年有香肠吃,心里会踏实,多美好啊!
瞅见顾客们满脸的笑意,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我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也有了“装”香肠的冲动。然而,那时手机铃声响了,又有急事需去办,我不得不搁浅“装”香肠的心思。
回家后,想想农贸市场里的所见所闻,我感叹连连,情不自禁地忆起了故乡“装”香肠的情景,怀旧的情愫溢于言表。
记忆中的父母会在冬月便请杀猪匠来杀年猪,请左邻右舍、亲朋来吃“刨汤肉”。那天一定是个热闹的日子,亲朋们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好不快活。特别是妇女们“装”香肠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但见她们切肉、和转作料及白酒,装进肠子,用线系紧成“节”,针扎小孔透气,井然有序,“装”出来的香肠既紧实,又好看,怎能不令人喜欢呢!
尤其是她们手法娴熟,“装”香肠便又快又好,赢得了围观者的喝彩声。加之,女人间的龙门阵摆起来,不时哈哈大笑,更令围观者点赞她们的豪爽和坦率,佩服她们的“女汉子气概”。
最后一道工序是:妇女们替父母把“装”好的香肠晾在了木杆上,以便适当风干后“炕”香肠。
为此,父母分外感激“装”香肠的妇女们,不单言谢,还为她们敬酒,与她们端酒,表达谢意,浓烈情谊。
她们不客气,说的说,笑的笑,喝的喝,吃的吃,兴奋不已,慨叹不已:谁叫咱们是“半边天”呢,谁说“女子不如男”呢,谁让咱们是“邻居”呢!
随后,父母谙得“转活路”“吃转转”的理,就在冬腊月去帮邻居、亲朋杀年猪,感受浓浓的年味。母亲更是早早地加入到了“装”香肠的行列,装出了快乐的心境,装出了越来越浓的年味。
长此以往,“装”香肠成了故乡冬腊月的“盛景”“年俗”“年味”,成了乡亲们不可或缺的“年事”。
我虽然没有亲自“装”过香肠,但看多了,就会感恩父母、礼赞乡亲、热爱故乡,就会在苦读寒窗、走出大山、成家立业后,时常忆起那些“装”香肠的情景,让自己的心灵快慰起来,就会在妻子“装”香肠时,嘱咐她把我的乡愁“装”进去。
转眼间,又是一年冬月到,“装”香肠的记忆依旧深刻,依旧暖心,依旧情真真,“浓”年味。
于是,我的乡愁又浓烈起来,唯有在冬腊月回归故乡目睹乡亲们“装”香肠,听一听那些熟悉而亲切的乡音,才是对心灵最好的慰安。
□何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