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到西安旅游,古城墙是必游之地,它既是西安的著名景观,更是西安的标志。当登上城墙之时,一种震撼与怀古之情,便油然而生……
从北京乘高铁,仅仅五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长安古城——西安,而古城墙是我寻游的第一处景观。
心仪的城墙就在住宿酒店不远的地方,我一路仰视着前往,第一眼就被它那固若金汤的雄伟和古朴凝重的城楼所震撼。
来到含光门前,由下向上仰视,高高的城墙傲然矗立,上层砖和下层砖之间微微内缩,一层层错落有致。虽历经600余年岁月沧桑,但每一块青砖依然棱角分明,尽显古朴与厚重。
沿着青砖铺就的马道,我一步步登上城墙,心中平添几分欣慰,因为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登上了西安城墙。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抚摸着凹凸古朴而沧桑的砖墙,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痕迹。倚栏远望,顿有一种凝重之感,而那城垛上悬挂的灯盏与旗帜,使古老而庄重的城墙又有了一份娇娆和妩媚。
据《西安旅游手册》介绍:西安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在唐代长安城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扩建的。轮廓呈封闭长方形,周长11.9公里,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整体建筑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
我寻访过多座古城,但没有一座像西安古城这样宏大、壮观、气派。特别是城墙,具有博大而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我自西向东而行,仔细观赏着城墙的每一处建筑。城墙由灰色的城砖筑成,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外面砖墙每隔两三米设置一个城垛,垛口间隔均匀,排列有序。通过垛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墙外的树木花草,楼宇馆舍,车河人流,市井风貌。而每隔一段又设有凸出的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是当年守城将士休息、瞭望和作战的场所。
我徜徉在城墙之上,惬意之中又平添几分感慨。这就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长安古城,城墙留住了隋唐时期的盛世辉煌,承载了明清的古韵,记录着朝代更替与时代的变迁。
行至永宁门,这是古城的南门,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的安上门。门下为砖砌拱形门洞,以安门处为界分为内外两段。门上建有城门楼,门外有瓮城箭楼、月城闸楼层层拱卫。它是西安城墙中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城门。“永宁门”之名源于民俗文化:南方是火神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而永宁门的位置是南门,因此为了祈福平安,南门起名为“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患,永保安宁。
继续前行,脚步变得越来越慢,我仿佛在丈量着城墙的长度。漫步古城之上,不由得想起几位著名诗人吟咏长安古城的诗句:杜牧远望长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王翰边塞思乡,“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孟郊登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白登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贾岛徜徉古城外,“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王维行游唐城,“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而我最喜欢的诗句则是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仰慕大唐盛世的长安城,它犹如一阕曼妙婉约传唱的唐诗,令我心驰神往。
西安城墙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巍峨屹立,已成为十三朝古都一张亮丽的名片,令人赞叹!
置身于此,我深深地体会着它的宏大、厚重、巍峨、坚固,由此也想到北京的古城墙,始建于元代,重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七个世纪之后便不见了踪影。如果能保留下来,真可与西安城墙媲美。
夕阳在城墙的古砖上抹出层层红晕,宛若历史的皱褶。走下城墙,那份穿越历史的韵味,依然萦绕在心中。再次凝住脚步,面对着城墙,伸出手掌再一次抚摸,仿佛再一次抚摸历史,怀古之情愈发的浓郁……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