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注定会产生与之相符的文化现象,如风靡整个年轻网民群体的“梗文化”。如果说,早些年,老一代的网民还不知道梗有多厉害的话,那么,进入到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梗文化”几乎成为了年轻网民集体狂欢的新民谚,一种新的社交符号。
近日,笔者看到一则统计数字,调查结果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过在网上“玩梗”的经历,38.1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玩梗”,65.6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玩梗”对维系社交关系有帮助,68.1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玩梗”会使交流更高效、有趣。由此可见,“梗文化”得到了年轻人的普遍认同。而期待更为积极的“梗文化”,也成为了年轻人的共同愿景。
可以看到,在数字化、智能化日趋普及的当下,梗的流行与翻新速度十分快,但最终成为年轻人普遍认可的经典梗并不多。绝大多数梗,都是来得快、消失得快。但是,年轻人利用这些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能带给人鲜活感。梗,作为独特的网络语言,不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还能让人感到无限的欢乐。显然,积极的梗,有助于年轻人的解压和沟通。
在网络社会里,积极的“梗文化”,让年轻人的交流不再有巨大的语言阻力和情感壁垒,那些接地气、有创意、有笑点、有蕴意的梗,在不断刷新和重塑着网民的语言体系,使网络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嬗变。正如媒体一针见血地总结的那样,过去叫朴素朴实、不施粉黛,现在叫“新鲜有机人类”;过去叫得理不饶人,现在叫“永对机”;过去讲美酒加咖啡,现在都说“瑞个茅(瑞幸咖啡推出茅台酱香拿铁)”……自从鼻祖“凡尔赛文学”出道,“梗文化”经历了“YYDS”等缩写梗、“栓Q”等谐音梗、“显眼包”“吃了个柠檬(形容委屈)”等描述梗……“梗文化”对文字不断重构编码,已经产生跨语义的传播意义。
我们说,积极的梗有助于年轻人的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例如,“松弛感”这个梗的出现,反映了年轻人通过稳定的情绪表达来应对社会竞争压力。此外,有的梗还成为一种情绪的出口,帮助青年群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放松和快乐。同时,积极的梗有助于文化认同和自我表达。这真有点像曾经的接头暗号,年轻人通过使用相同的梗,找到与自己同类的人,并获得群体认同。
笔者注意到,当下的“梗文化”在年轻人中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梗可能是一部动漫的经典桥段,也可能是一个著名角色的形象,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比喻、一个“神回复”、一个谐音的混搭、一个微博热搜、一个社会热点……这些都能迅速发酵为热梗。
笔者认为,“梗文化”的流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网络文化现象,其中有积极正能量的梗,也有消极的梗。我们要积极引导“梗文化”走入健康、丰富的发展轨道。用更多积极的梗,回应广大年轻网民的心理诉求,使之成为快乐的源泉和情感出口。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造梗不能生硬,更不能消极低俗,不能为搞笑搞怪而刻意玩“梗”。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同时,要坚决淘汰那些消极恶俗的“梗”。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