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书《白龟经》云:“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相传,汉朝的张天师在此修道成仙,唐张果老择此洞隐居,经“二张”一造势,坐落于宜兴城西南孟峰山麓的庚桑洞跻身道家圣地,名列天下第五十八位,自此,脱胎换骨,也随了两位仙家之姓,更名“张公洞”。至大唐开国,皇帝以李姓尊老子为祖,崇奉道教,开元年间,唐明皇下旨在张公洞旁敕建道观,遵循《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理念,洞灵观依傍孟峰山麓而建,彤壁朱扉、殿宇巍峨,好一个气派的观道悟道风水吞吐之地!
自山脚拾阶一路朝上攀爬,红墙黛瓦,重门次第:灵官殿四神镇山门、天师殿驱妖降魔怪、财神殿招财纳福宝、长生殿三星高照……山道鸟语啁啾,绿荫掩映蔽日,环境甚幽,真真切合了道家力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旨趣。
行至孟峰山巅,在三清殿拜过了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三位道家始祖,沿着石阶往下走,台阶越发陡峭,脚底湿漉漉的,一个森森的洞口仿佛一张咧开的巨嘴迎接着每一位游客,心里开始发怵,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得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栏杆,跌跌撞撞走入那未知的幽深,耳畔传来“吱吱”的叫声,那是蝙蝠,不时盘旋在头顶上方,洞里光线太暗,它们是天生的瞎子,懵懵懂懂地在这无穷无尽的黑暗世界不知瞎撞了多少万年?
张公洞内洞穴无数,相传总共有大小洞穴七十二个,随意闯入一洞,渐行渐窄,狭小处至仅容一人身躯,正胆颤心惊地唯恐“山穷水尽”,须臾间却“柳暗花明”熠熠生辉,一个宏大的厅场展现在眼前:穹顶烟雾缭绕,蟠龙石柱如东海龙宫里的定海神针直插上霄,倒悬的石钟、石笋、石幔将整个大厅妆扮得流光溢彩,飘飘然间恍若置身海底龙宫世界。没错,这个富丽堂皇的人间仙境美其名曰“海王厅”,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里的侠客岛、央视版《笑傲江湖》里的魔教总坛黑木崖皆在此取景。
这里是大洞套小洞、洞洞相连。洞洞不同亦为张公洞特色,如“盘肠洞”如羊肠九曲,只闻人声、不见人影;“地道洞”高低曲折、虚实难辨;“水鼻洞”泉水清清,可“坐井观天”,“棋盘洞”静谧隔音,岩石纹路纵横交叉,好一张天然棋盘!相传张天师和张果老曾在此对弈,有诗云:“仙宫有棋院,内有对棋翁,拼杀几万年,不见输和赢。”在洞中兜转,偶尔抬头便可见几位道家先祖的尊像亘古盘坐在这“洞天福地”中,留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想。当温软的手指触及冰凉的岩石,易逝的肉身叩问起莫测的天道?缘何土生土长于中国的道教偏偏对洞穴情有独钟?细观那道袍上的黑白太极图,一阴一阳旋转着,似极了一个洞口,远古时期,人们为了遮风躲雨避猛兽,选择了隐秘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后来,如同胎儿脱离子宫般放弃了这个温暖安适的“巢穴”,一路披荆斩棘地闯出洞穴,开天辟地,战胜洪水、蛇蝎、猛兽,成为大地的新主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纠结的命题,一些颇有道缘和慧根的“出世者”又重返洞穴这个“老巢”,潜心修炼参悟,成者,羽化登仙;败者,化为白骨。“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或许这便是人类与洞穴的不解之缘。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行,钻过一个个大小洞穴,徜徉于海屋大场、海王厅……水中倒影洞中天、顶屋底海的鬼斧神工,不知不觉,一束白光射入洞内,仔细一瞧,一扇厚重的石门已然打开,出洞了!沿着台阶朝上奔走,青山、绿树、蓝天、白云……站在山麓,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陡生一番脱胎换骨的心旷神怡……回望一眼洞口,那道骨仙风的张果老怡然自乐地倒骑在驴背上敲打着渔鼓筒板;洞内,一种来自远古的回声犹在回荡……
□申功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