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说说老北京历史上的头场雪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老北京历史上的头场雪

 

时至“大雪”节气,古云“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由此标志着仲冬时节的开始。老北京多将入冬的第一场雪称之为“头场雪”,自古为人们所重视。这“头场雪”无论下得大小,均被称为“瑞雪”,且有“头雪降吉祥”之说。今天就说说老北京历史上“头场雪”那些事儿……

“头场雪”被视为冬天来临的标志

“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气象学上将冬天下头一场雪的日子被称“初雪日期”,也称“初雪日”。到了大雪时节,则气温显著下降、降雪量增多。

从北京地区的气象记录资料来看,京城平均初雪日在11月30日前后,即二十四节气中“小雪”和“大雪”之间。北京人习惯将秋末冬初之际或入冬以后下的第一场雪称之“头场雪”,也称“头雪”“初雪”。无论这头场雪下得大小,均被称为“瑞雪”。早年间,若遇干旱之年,刚一入冬,“头场雪”就从天而降,预示着干旱之年已过,来年定是丰收之年,故有“头雪降吉祥”之说,人们皆为漫天飘落的大雪而喜悦。

“头场雪”通常是冬天来临的标志,不管是下在“立冬”节气之前,还是下在“立冬”节气之后,只要“头场雪”落下,就被民间视为冬天了。

据《北京志·气象志》载:“北京地区平均初雪日期,平原地区为11月25日至12月5日,西部和北部山区为11月中旬。平原地区最早初雪日出现于10月下旬,500米以上山区在10月上旬即可出现初雪,初雪日期随海拔高度递增而提前。”有关“初雪”,在气象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就北京地区而言,“初雪日”是指北京市域内第一次出现较大范围降雪过程的日期;一年度“初雪日”的统计时段从当年10月1日至第二年5月31日止。在本次降雪过程中,北京几乎所有的人工气象观测站中都观测到降雪,已达到北京地区“初雪”标准,也就是下了“头场雪”。

古人笔下“头场雪”别有景致

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有着多重感受,而历代文人笔下的“头场雪”通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明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辛巳,即腊后五日之夜,京师降下“头场雪”,宣宗朱瞻基即兴赋《喜雪之歌》:“一冬晴明人不厌,腊月雪飞尤所喜。从古农占重三白,来年有秋预可拟。昨夜长风广莫来,号空卷地初停雷。斯须漫漫撒玉屑,千树万树梅花开。大地平铺皆一色,光辉未数琼瑶白。四山苍翠不可寻,但见凌空耸银壁。”漫天飞雪、玉树琼瑶,似梅花绽放,好一幅冬日画卷,引得明宣宗诗兴大发。明末东阁大学士范景文《腊月廿后初雪前三日立春》诗曰:“忧暵(hàn)兼祈雨,年来当课程。望穷看雪落,分外见春生。”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小雪节气北京始见初雪,乾隆帝龙颜大悦,遂赋《初雪》诗:“维霰(xiàn)先飘月应阳,瀌(biāo)瀌旋羃(mì)远林苍。落阶无迹偏添润,入画有情不碍凉。柳叶著如重吐絮,菊花傲似重含霜。谩因少许生馀望,自是农占兆吉祥。”既描绘了雪后柳叶“如重吐絮”,菊花“似重含霜”的初雪景致,也表达了“农占兆吉祥”的喜悦心情。清代吴锭《(农历)九月五日初雪》诗云:“渐觉重阳近,东篱菊绽初。秋风吹落叶,大雪到寒庐。”道光年举人陈忠平题有《冬至夜有感值初雪》诗:“循环恒有度,阴极复生阳。新雪玲珑白,寒枝落寞黄。”

《红楼梦》中涉及天气现象的描写有多处,其中几次提到“头场雪”。比如第三十九回:“宝玉道:‘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由此可知贾母对“头场雪”的青睐。第五十回又写到:“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这场降雪发生在农历十月中旬,接连下了两天,是入冬后大观园里下的第一场雪。而曹公在书中不惜笔墨,写尽了雪中雅事。其回目中就有三处直接用到“雪”字: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作“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头场雪”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北京地区历史上以农耕为主,所以历来很重视自然天气变化,尤其是对于雨雪天气的观察,并将“头场雪”视为丰年的瑞雪,下得越早越好。只有风调雨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如果遇大旱之年,老百姓生活无助,民不聊生。所以一旦过了大雪节气,如“头场雪”迟迟未下,朝廷就要派官员到天坛敬天祈雪,希望天降瑞雪。若初雪如期而至,则敬天谢雪。

据《北京灾害史》记载:元天历元年(1328年)京师一冬无降雪,次年(1329年)正月文宗“以去冬无雪,今春不雨,命中书及百司官分祷山川群祀”,祈望天降瑞雪。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二月,世宗因北京地区迟迟不降头雪而感叹道:“深冬不雪,二麦(即冬小麦、大麦)何滋?”表示对来年冬小麦、大麦返青将受到冬旱影响的担忧,随即命重臣到天坛“祈雪”。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腊月底,京城依旧无雪,这意味着来年难以丰产丰收。嘉靖帝叹道:“天地万方,罪在朕躬”“祈雪宜民,五谷而丰”,随后在西苑玉煕宫(今西安门内),斋戒祈雪。

清道光帝更重视节气与农事,曾有“一月之内三祈雪”的记录。道光二十五(1845年)入冬后,顺天府五州十九县中多遇大旱,小麦下播后迟迟不见雨雪降临。过了大雪节气后仍是不见头场雪,道光帝心急如焚:“田干不润,麦何以繁,春日难滋,丰年几在”,遂于“十二月辛卯,上诣大高殿祈雪。癸卯,上再诣大高殿祈雪。癸丑,上复诣大高殿祈雪。”

民间更重视“头场雪”,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长势与收成。

历史上北京大大小小的龙王庙数不胜数,尤其是京郊,几乎村村建有龙王庙,格局相近,大小有别,一旦遇到大旱之年,人们便以祈雨祈雪的方式,希望天降甘霖,以为五谷丰登。尤其是大雪节气之后如迟迟不见“头场雪”,民间有到龙王庙求拜龙王祈雨(实为祈雪)之俗。

清乾隆九年(1744年),京师及周边各县一冬无雪,到了腊月十几,诸村百姓遂到龙王庙祈雪,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众乡民到龙王庙摆上供品,跪在龙王爷塑像前,口中念着“龙王爷降甘霖,降下甘霖救万民,五谷丰登享太平,全村给您上大供”的祷词。有的村还在龙王庙前唱戏,或把龙王塑像抬到戏台前搭起的棚内看戏,祈求龙王早降瑞雪。或许是人们的祷告感动了上苍,至腊月二十六,京师天降瑞雪,积地四五寸许,村人皆悦。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以“祈雪”方式的表达祈盼初雪之情,既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包含了对五谷丰登的渴望。它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朴素而真挚的美好心愿和祈望之情。

“头场雪”民谚来自生产实践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有着大面积的农田,种植庄稼、蔬菜和果木等。但是否有收成,全凭降水(雨雪)多少来决定。如果风调雨顺就有一个好年景。一旦天旱少雨(雪),田地歉收,就要遭饥荒,所以降雨、降雪是否适宜至关重要。特别是冬天,在北方地区,降雪对越冬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的生长和墒情(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情况)的保持更为重要。冬季降雪多,即对开春小麦的返青起到积极作用,而好的墒情也是其他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特别重视冬季的降雪。尤其是“头场雪”,降得越早、越大,就表示这一冬降水多,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天(气)象,总结出许多与“头场雪”有关的农谚。仅《中国气象谚语》和《北京民谚》中就收录了多条。如“头场雪盖地,稻谷满粒”“头场雪,雪花大,冬天雪大”“头场雪小一冬小,头场雪大一冬大”“头雪盖瓦,丰年不假”“初雪压麦陇,初夏麦穗重”“初雪覆田地,麦苗如被披”“初雪飞满天,来岁必丰年”“入冬头场雪大,入伏头场雨大”等。

其中“头雪盖瓦,丰年不假”,说的是如果“头场雪”覆盖了房上的瓦片,那么这一年雨水充足,将是一个丰收年。“头场雪小一冬小,头场雪大一冬大”说的是如果入冬的第一场雪大,那么这个冬天的降雪量很大,有利于作物生长。反之第一场雪小,这个冬天的降雪量很少,不利于作物生长。“头雪盖地,一粒收两粒”,意思是说如果第一场雪覆盖了地面,那么这一年的收成会更好。现代人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对“头场雪”的农业价值没有从前那么看重了,但“头场雪”的审美价值却一点也没有降低。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