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家教园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婴幼儿有哪些 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因为年龄尚小,还不太懂得准确表达需求,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婴幼儿的心理需求,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听听专家和家长的建议吧。
婴幼儿有哪些 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

邰怡明 绘图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蕊云课堂”由北京市妇联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协办。
 

姚女士 私企员工 儿子6个月

借助安抚玩具,可让宝宝增加心理安全感

今年夏天,我家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汲取了养育老大时的经验,我们在照顾“小老二”时,除了满足他的温饱需求外,还会特别顾及他的心理需求。

我家“姐姐”小时候,家里的老人过来帮忙照顾了一段时间,老人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吃饱喝足就躺着玩儿,面对孩子不知来由的大哭大闹,只是简单地归结于:冷了热了、困了饿了……直到孩子长大些后,我们发现,她的胆子很小,隔壁房间如果突然发出声响,她会惊惶地跑到我们身边;在临睡前,如果没有人陪伴她,她就会大哭大闹,不停地说:“妈妈,我害怕!”在不断学习育儿知识后,我发现,“姐姐”的表现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导致她这样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婴幼儿时期缺乏心理安慰。于是,我在有意识地安抚“姐姐”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满足尚处于婴幼儿时期“弟弟”的心理需求。白天上班时,我会把自己之前穿过的睡衣放在他的小床旁边,让他时刻都能闻到“妈妈的味道”;平时,我会给他准备一些安抚玩具,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个小奶嘴,只要叼着奶嘴,他的小脸上总是会展露出满足的表情。当然,我也关注到很多育儿达人并不提倡使用奶嘴,认为不利于孩子的牙齿发育,但我经过权衡,认为如果出现心理层面的缺陷则更加无法弥补,所以还是坚持让孩子使用奶嘴。

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心理需求除了依附性以外,还有探索欲、愉悦感等等,这些需求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同时,也要引导家人特别是家中的老人转变观念,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汪女士 图书馆职员 女儿半岁

即时回应和亲密互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女儿是一个刚满6个月大的婴儿,最近她开始展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更加依赖妈妈的陪伴。每当我离开房间去做家务或短暂外出时,她就会表现出不安,开始哭闹。

为了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每当需要暂时离开时,我会提前告诉宝贝,“妈妈要去厨房(超市)一下,很快就会回来哦。”虽然她听不懂具体的话语,但我的语气和表情让她感受到安抚。

其次,我离开时尽量保持环境的稳定,比如保持房间内的光线柔和,轻柔音乐继续播放等等,以减少外界变化对宝贝情绪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每当我回到房间后,我都会立即抱起女儿,给予她温暖的拥抱和亲吻,同时用温柔的语言告诉她,“妈妈回来了,看,妈妈在这里。”这种即时的回应和亲密的身体接触,让女儿迅速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和关爱,得到足够的安全感,缓解了分离带来的不安。

这样做的次数多了,孩子逐渐习惯了我的短暂离开,在我离开后她的哭闹频率和声音分贝都有所下降,不像一开始那么激烈,在我回来后她也表现出更加信任和依赖的状态。

黄女士 创业者 儿子 1岁6个月

多多表达爱,给足孩子满满的情绪价值

有了儿子之后,我看了很多育儿书,希望能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和高质量陪伴,但现实生活中,还是常常被弄得手忙脚乱,毕竟书上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一个孩子是按照书上写的那样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家长要有一个心理准备——生活中的问题并不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需要自己与孩子长期培养磨合。

与以前老辈的人带孩子不同,我比较喜欢跟孩子表达爱,我带孩子时就喜欢跟孩子说:“我的小可爱。”“妈妈爱宝贝。”“你是妈妈的棒宝贝。”……刚开始,孩子奶奶还不理解,随着孩子的成长,宝贝越来越爱笑。除此之外,我结束产假,上班后,孩子情绪还挺好,没有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我还挺欣慰的,我总结是给足了孩子的情绪价值的结果。

现在,孩子已经一岁半了,我叮嘱奶奶,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主动探索外部世界了,一定要在注意孩子安全的同时,不要限制孩子的发展,不能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这样会让孩子有挫败感。很多时候,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小人”的意志,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尊心还是很强的,家长一定要进行正面引导,尽量避免否定式评价。比如孩子把一个玩具放在嘴巴里,我们不要直接说:“不能吃。”可以说:“宝贝,这个是玩具,你看是这样玩的。”然后给孩子进行展示,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田宏杰

根据婴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提供情绪支持

想要但没得到,希望满足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感。家长要从孩子角度去看待挫折感,孩子觉得自己期望没有得到,这种痛苦、求之不得的感觉就是挫折感。

如果幼儿阶段的孩子形成内在的无能感、无助感,有了“我不行”的概念,一定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做好相应的支持。每个孩子都会碰到各种挫折,主要的挫折一定跟他现阶段的主要心理需求匹配。

分年龄段来看。0-1岁孩子主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得到爱,因为小宝宝还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只能通过哭、笑吸引大人,需要身边照顾的人来爱他,全然满足他,有任何需求都能够及时得到温柔的爱,及时满足,这时小宝宝就会觉得很幸福,知道这个世界把他看得很重要。

反过来,如果婴儿在表达的时候没人理会,对他的需求置之不理,看得不重要,他就会有挫折,会得到自己不重要的信念,这对于0-1岁孩子就是莫大的挫折,所以,0-1岁最重要的需求就是爱与信任。

当然,心理学的观念特别怕被极端化。如果妈妈以为孩子的每个需求都要及时满足,会变成一种没有弹性的爱,孩子的心里会渴望这种完美的关系,有一天到外面的世界,发现老师、同学、大人不能对他及时满足的时候,就会认为家里好,外面世界可怕,孩子就形成在家里特别自信,出去以后觉得别人全是敌人的感受,对世界的信任没有弹性。所以,家长的总体目标是要及时满足孩子,但不能每次都及时绝对满足,在满足孩子之前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做出理性的判断。

1-3岁孩子的主要心理需求是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就是啥事都要自己来,如果这个阶段妈妈总不让他自己做决定,或者他自己做的每个决定都没有好结果,孩子就会产生心理挫折。所以,家长要让他做决定,并且协助他把决定执行好。

3-6岁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主动性,就是“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要有主动感和能力感,一个体现在跟人交往上,一个体现在自己做事上,有“我很行”的感觉。这个阶段的孩子眼中不只有自己,开始有外面的世界,开始有同伴的比较,开始注重社会交往,家长要帮助孩子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心里装着别人,装着双方的需求,跟人练习社会交往能力。

同时,3-6岁阶段的孩子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眼高手低,做事能力不行。家长要做的是用问题做支架,通过问问题,一点点引导孩子把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杨琳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