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手拉手共创学校生态,心连心共享发展成果”——北京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暨农村教育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举行,北京市教委现场发布了包括“四校联盟”在内的2024年度“手拉手”典型案例。调研显示,“手拉手”项目校师生满意度双双突破96%。
“手拉手”学校在多方面实现共赢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密云区水库中学、房山区青龙湖中学和昌平区第一中学天通苑校区于2023年底共同组建“四校联盟”,在多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四所学校虽然相隔上百公里,但“手拉手”一年以来,四校充分挖掘各自的文化特点、资源优势,据此设计和规划为期3年的合作方案,在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发展、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作为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市教委2023年印发《北京市统筹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统筹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一年多来,各项目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共同体实现深入推进。
“通过‘手拉手’合作,我校学生得以走进密云合作校建的劳动基地体验农耕,密云、昌平和房山合作校的学生来我校感受京味文化,拓展了学生活动空间。我们还搭建了智慧教研平台,合作校教师通过云端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彼此受益匪浅。”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唐挈表示。
“项目如同桥梁,连接两校的教育智慧”
顺义区第十二中学与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结成“手拉手”对子后,受到对方的启发,顺义区第十二中学大力改造90米的楼道,把每层正中的一间教室砸开两处非承重墙,拆了两扇门,建设为阳光书屋,学生在这里看书、下棋、写毛笔字、辨认花草,书屋成为学生心之向往的地方。顺义区第十二中学还吸收了对方的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经验,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老师则利用楼道和空闲教室设立答疑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业辅导。
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同样从“手拉手”关系中受益。两校通过联合教研、跨校观摩等活动,促进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资源上深度融合,并通过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激发共同优化管理机制的灵感与动力。“项目如同桥梁,连接了两校的教育智慧,也如同种子在两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兼执行校长井绪潮表示。
今年秋天,北京市日坛中学的学生走进密云区劳动实践基地,与穆家峪中学的学生同上一堂劳动课。结对一年多以来,两所中学合作开展资源共享、教研一体化、干部教师队伍共建等工作,组织学生活动20余次。
北京市文汇中学七年级学生小胡与“手拉手”合作校密云区东邵渠中学七年级学生结成线上学伴,一起学习交流,他感到非常快乐。“在线上平台,我可以听到相隔几十公里以外学伴做的分享评价,有许多观点是我在课堂里不曾听到、读书时没有关注到的内容或角度,学伴会通过交流启发我。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分享不同的读书方法,让我在阅读中有了更多思考和体验。”小胡说,学伴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带给他巨大的自信力。“这样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互相认可鼓励的学习气氛,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90%以上参与调查教师表示“7个维度均有提高”
为及时跟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实施成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市各区及365对结对学校进行了大规模调研评估。结果显示,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8%,教师的满意度达到96%以上,无论是输入校还是输出校,都对“手拉手”项目相当满意。
调研发现,在项目学校开展的教师活动中,乡镇校教师认为有较高的实际获得感。90%以上参与调查的教师表示,在教育观念和育人理念、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等7个维度上都得到提高,“手拉手”拉近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距离。
会上,北京教科院基教所所长李卫东结合开展北京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项目研究情况作主题报告。他表示,项目实施一年以来,已形成“行政统筹、科研支撑、多方协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项目学校在课程、教学、办学理念等全要素上实现流动,输入校和输出校双方向赋能,激发了所有参与校的办学活力,并形成多元化发展态势。
会议强调,“手拉手”项目要重视内涵提升,在工作中做到扩优提质,充分调动基础教育各方面资源,推动各类教育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共享,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把“手拉手”资源内化为发展血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