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12月3日至4日,京津冀全国健康学校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市教委积极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模式,将健康理念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2年,教育部启动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北京市共有20所中小学和12所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建设单位,基本覆盖全市各行政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幕式上,市教委播放了为全市32家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量身定制的宣传视频集锦,展示北京市健康学校建设的举措和成果。河北省教育厅、天津市教委和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进行经验交流与深入探讨,共同谋划构建高质量“大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据了解,北京市教委将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工作作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和水平、解决“四小”问题的重要抓手,鼓励学校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途径,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健康教育建设模式。
根据教育部规定,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周期为两年,2025年7月将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进行验收考核。北京市将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对32所学校开展“一对一”指导,为各校建设情况“问诊把脉”,并且搭建更多市级平台,组织学校间协作交流和共建共享。
研讨会期间,参会代表分批走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西中街小学和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四家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深入交流了解北京市在高校与中小学健康学校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体验学校在校园环境、五育融合、教学课程、健康宣教、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在学校交流环节,来自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三所学校代表分享了在健康学校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案例,为与会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强化协同联动,整合三地健康资源,打造校本健康课程和实践活动范式,并通过线上平台共享健康讲座和课程,拓宽健康教育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