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探访房山芦子水
大理西湖:苍山洱海间孵化纯净恬然的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房山芦子水

 

“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这是流传于北京西南部地区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天下姓隗的祖籍都是今天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前段时间,应蒲洼乡的朋友之邀,我慕名前往,探寻这隗姓发祥地的渊源及深厚历史。

驾车从西五环路宛平桥上京港澳高速路,至京良桥,经京良路、京昆高速、房易路、涞宝路,两个小时之后便来到地处北京西南部房山区的蒲洼乡政府,随后与文友隗先生驱车前往该乡所辖行政村芦子水村。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行,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芦子水村。只见村口置一高台,并以石栏环绕,高台上是一块洁白的大理石,上面写着“芦子水村”四个大字,其右上角刻有一个“隗”。仔细端详,别具一格。

在隗先生的陪同下,我走进了这个久闻其名的芦子水村。

友人介绍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芦子水村人,虽然现在不住在芦子水村,但出生在芦子水村,至今还有多位亲戚生活在村里。北京西南广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意思是说天下姓隗的祖籍都是今天的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而今该村80%的村民都姓隗。说着,他将一本名为《隗氏家族溯源》的书籍送给我,说从中可以了解隗氏家族与芦子水村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我们边走边聊,说起隗氏家族与芦子水村,隗先生如数家珍。

芦子水村坐落在大黑林西南麓山坳,村址海拔636米。原称“楼坐水”,因山泉之上建立牌楼而得名,后演变为“芦子水”。村子的西面有鱼斗泉村,是北京市最西边的村落,有“北京西极”之称,而芦子水村被誉为“北京西极第二古村”。这里的隗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灭亡后,大都城(今北京)人口大量迁移,居民骤减。明王朝建立后便多次从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外地往北京移民。永乐三年(1405年),隗姓家族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移到今天蒲洼乡芦子水村。定居后,他们从事农业、畜牧、养殖业,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并有人到各地谋生发展,由此在全国十几个省份都留下隗姓人的足迹。据统计,仅京冀两地隗姓人口就达1.8万多人,而他们均将蒲洼乡芦子水视为故乡,故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

不经意间,我们来到村中心的一棵古槐前。隗先生介绍到,这棵老槐树与隗姓族人自山西迁来芦子水有关。明代永乐年间隗姓族人自山西洪洞县移民来到这里,当时移民集中地的标记是一棵粗大的老槐树,于是他们为怀念故乡,来到芦子水定居后,由隗姓族人种下了这株古槐。时过境迁,如今老槐树伴随着芦子水的隗姓已度过了600多年。

离开老槐树,继续往前后,便来到村东的华夏隗氏铭园。

隗先生介绍说,这里曾是隗氏祖茔所在地,安葬着隗氏的十八代子孙,俗称“隗氏老坟”,由此成为隗氏后裔寻根问祖的地方。2009年,隗氏一脉合力在此建起了“华夏隗氏铭园”,包括隗氏祠堂、家庙、墓碑林、隗氏英烈广场、隗氏文苑等,集中展示了隗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每年的清明节,来自房山、门头沟以及河北、江西、内蒙古等地的上千名隗氏后人,陆续赶到这里祭祖,缅怀先人,联络亲情。而根祖地隗氏村民则杀猪宰羊做豆腐蒸馒头,招待四方隗氏祭祖族人,这是一年中隗氏家族最盛大的仪式。

在一户寻访时,看到门前与院子里生长着不少韭菜,很是新鲜。村民告诉我,这是山韭菜,与普通的韭菜相比,鳞茎显得粗壮,叶子较宽,但味道鲜嫩,是绝对的“绿色食品”。当我准备离开时,这位村民竟把一大捆山韭菜送到我的手里,说让我尝尝山韭菜的味道。我真有些受宠若惊,这里的村民太热情了,我连声道谢。

走出村口,我们沿着步道登上一处高坡。隗先生说,芦子水村地处海拔450-1200米之间,秋日至此,更能体会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景致。

置身于此,我极目远眺,远处是云海中群山的陡峭轮廓,俯瞰芦子水村,深藏在层林尽染的秋色里,别有一份恬静与幽雅,领略的是如诗如画的风景,体味的是大自然的博大与质朴。

□户力平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