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大后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为何我一到年底就会伤感?
健康“养冬”,让你过个“暖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养冬”,让你过个“暖冬”

 

又到冬天,大自然天寒地冻,阳气闭藏。故冬季论养生,亦应顺其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做到养阳护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想要滋补最好先“引补”

冬天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俗语。冬季进补前,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慢慢适应,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滋补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进补时需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辨证进行。

补气是针对气虚体质,如行走后冒虚汗、说话无力、精神疲乏等。可多食用益气健脾的补气食物,如糯米、花生、山药、红枣、胡萝卜、豆浆、鸡肉等,饮食中还可添加红参、白术、黄芪等中药材。

补血是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黄唇白、月经量少且色淡等体征,可多食动物肝脏、血、龙眼肉、桑椹、黑木耳、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适当添加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等有补血作用的中药。

补阳是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可食用具有补阳助火、温肾助阳的食物,如羊肉、虾、鹿肉等。

补阴是针对阴虚体质。像两颊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午后低热、妇女白带增多等,可食用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

“进补”要因人而补

中医所说的“进补”是一种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既然“进补”非“恶补”,那究竟怎么吃才算科学?中医认为,冬季天气寒冷,人体易受到寒气侵袭,除了平时注意身体保暖外,饮食也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但是不同人的饮食方法也有不同,要区别对待。

寒冷会直接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大类人体热源营养素的分解,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此外,冬季进补御寒、调整饮食的同时,应进行耐寒力锻炼从而增强适应能力。应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

亚健康是现代人常有的情形。对于体质偏弱而无严重疾病的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品,如红枣、芡实、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莲子、山药、扁豆、桂圆等,再配合营养丰富的食品,多煲汤或煮粥,即可达到御寒进补的效果。

冬季要防“冬季病”

中医认为,入冬之后,阴气渐盛,此时人体应该“关严”身体的大门,避寒就温,以保护阳气。对此,许多人单纯地理解为,冬天应该多穿衣,很多家庭都会开空调或通暖气,保持很高的室温,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寒冷冬季,如果穿得过多或室温过高,皮肤为了散热而汗腺大开,此时出门,室内外温差大,遇冷气来袭,很容易外感风寒。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机能渐弱,抵御能力也随之衰减,冬季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尤其做好防病措施。

心肌梗死是老年人的冬季高发病。中风在寒冷的冬季里也易发生,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高血压,身体更难适应寒冷天气,血压常随之增高,从而造成中风高发。因此,寒冷冬季,老年人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2℃之间,要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陆明华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