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术酒吧,可能很多人会一头雾水。难道,酒吧和学术也能有效地“组合”在一起?酒吧里的轻松环境,能让一向严肃的学术走下象牙塔的神圣宝座,从而直接面对普通公众吗?
上述被有人担心的问题,在最近火爆的一些学术酒吧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据媒体披露,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有学术酒吧开业3个多月,举办了60多场学术讲座,“讲座座无虚席,最热闹的时候同时来了40多人,要临时加座。”
学术酒吧主讲人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或青年学者。他们带来自己的研究成果,观众多是大学生或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酒吧这个更为放松的环境中,大家学习知识,彼此放松交流。
这样的学术酒吧,其实就是在酒吧里举办文化沙龙。每次都有一批听众,围绕一个普遍关注的学术或者文化话题,听取一个青年学者主讲,然后通过大家的提问探讨,让这个话题逐渐走深。
正如一些主办者所期待的那样,由于这样的沙龙不是在高校的会议室、礼堂里举办,而是在大众经常光顾的酒吧里举办,就显得十分轻松、平等、自在。类似的活动,以往多是在线上举办,如今走入线下,就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酒吧探讨人生和哲学话题时,就更加接地气,让人感到学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笔者前一段去北京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中山公园,100年前就出现了来今雨轩茶社。这家茶社可不简单,在当年可是风云际会,李大钊、陈寅恪、鲁迅等有识之士和学术名流都频繁地出现在这里,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可以说,它是一家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学术茶社。在这里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等学术社团,就体现了这个学术茶社的核心价值。因此,来今雨轩这个小小的茶社也足以光耀近代中国历史,它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它作为茶舍本身。
有人甚至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篇《会饮》中,发现了宾客在宴会酒酣耳熟之后,开启有关爱与美讨论的场景。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刻画了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的画面。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在酒馆里、茶社里、酒吧里讨论一些人们关注的学术与艺术话题,是一个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
学术酒吧火了是好事,这让学术走出了象牙塔的小房间,奔向公众参与的大空间,这不也是让学术走入公众,引导生活的一个具体体现吗?
如今,学术酒吧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让消费者同时加持了听众的角色,更加自然地、纯粹地探讨知识与真理。有人就发现,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曾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老鹰酒吧”进行讨论,最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当年海明威、萨特等名家,就经常出入酒吧,探讨文化。
学术酒吧让人们放下包袱,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探讨关心的话题,从而让学术更加走进大众,是一个很好的社交空间,这无疑拓展了年轻人的社交模式。在酒吧,这种开放的空间,探讨学术话题,打破了学术的固定边界。或许在这不经意间的跨圈探讨中,能产生很多知识发现和新的学术成果。
在学术酒吧,学术与酒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如今这一轮的学术酒吧热潮中,人们也在期待严肃的学术有更多拓展的空间。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