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00后”城管执法队员的“职场日记”
重建家园彰显青年本色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平区流村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刘炙朋:
重建家园彰显青年本色

 

在“23·7”强降雨灾害过后,昌平区迅速响应,成立了灾后重建专班。流村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刘炙朋被委以重任,担任专班负责人,肩负起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他带领团队迅速行动,建立起“日调度”“周汇报”的工作机制,并着手制定防汛应急预案,确保流村镇的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2023年夏天,北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极端强降雨,流村镇成为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刘炙朋深知,重建工作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次考验。他带领团队深入灾区,走访每一个受损严重的村落,详细记录每一条受损的道路、每一座倒塌的房屋。经过连续数日的加班加点,团队整理出了一份详尽的灾后重建项目清单,涵盖了应急抢险、恢复重建、功能提升和长远发展四大类,共计105个项目,总投资约62.76亿元。这份清单不仅为后续的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也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奠定了基础。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为了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刘炙朋建立了一套“日调度”“周汇报”的工作机制,每天跟踪项目进展,每周汇总汇报,确保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他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现“批复即开工”,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准备时间。

在重建过程中,刘炙朋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漆园村的水毁修复工程,还是高口村的防汛准备工作,他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截至2023年11月,11项应急抢险类项目已经全部完工,19个村的街坊路、11个村的上水、12个村的下水、6道沟渠和8个塘坝等项目也已基本完成。此外,昌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灾后重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临时周转教室已经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恢复原有的生活秩序,更是提升流村镇整体发展水平的契机。刘炙朋带领团队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北禾路等17条道路的修复工作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还提升了镇域的整体形象。流村镇受灾村庄的异地迁建项目更是开创了全市先河,通过租地建房的形式,保留了村民的农业户口,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高崖口村是流村镇的一个重点险村,地势险峻,易受山洪地质灾害影响。作为高崖口村的新任包村工作队队长,刘炙朋高度重视今年的防汛工作。他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制定了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实地查看了风险点位,并将44户山洪地灾险户纳入转移台账。为了确保安全度汛,刘炙朋还组织了多次防汛应急演练,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了“时时放心不下”。

刘炙朋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带领下,流村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取得成效,为今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郁蕾蕾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