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眼中,她很有亲和力;在家人眼中,她具备热情和毅力;在领导眼中,她积极主动,善于解决难题;在同事眼中,她严谨认真,不放过细微之处。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陈欢,曾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助残 光明使者”称号。
对患者温柔亲和
对推进工作却有股“狠劲”
“往左看、往右看,往上看、往下看……”在眼科诊室中,这几句话陈欢每天不知重复多少遍,但她依然耐心地引导着患者。当患者进入诊室,她总能用一两句话就让其放松下来:“我记得你有飞蚊症,现在怎么样了?”“上次激光治疗没打完,是不是因为疼?”……在诊室门口,两位刚看完诊的年轻患者表示,他们从其他患者口中了解到陈大夫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所以专门挂了陈大夫的号。
“去年我在值班时接诊过一位7岁的患儿,她自己玩剪刀时不慎扎伤了眼睛,在当地缝完角膜裂伤后发生了眼内炎感染。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当晚,我们争分夺秒地为她做手术,术后矫正视力已达0.8。”面对这名和自己女儿同龄的小患儿,陈欢更加感同身受,“尽一切可能努力守住患者眼底的‘希望之光’,这是当眼科医生的使命与担当。”
对患者颇具亲和力的陈欢,工作起来却有一股执着的“狠劲”。2019年11月8日,北京协和医院与远在万里之外的纳米比亚温得和克中心医院圆满完成眼底疾病远程会诊。这次成功“牵手”,大后方是北京协和医院强有力的支持,前方则是在纳米比亚全力以赴“冲锋陷阵”的陈欢。她在“光明行”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行前期调研,结合当地特点提出初步方案,一次次协调各方搭建5G远程会诊网络。当清晰的画面传来,陈欢的自豪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这是5G远程眼底激光研究与应用项目的一次有益探索。
“她最大的特点是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在工作中很有奉献精神。”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于伟泓这样评价陈欢。陈欢作为5G远程眼底激光研究与应用项目团队的核心骨干,参与并见证了全球首例5G远程眼底激光手术、6小时连续手术验证、3700公里远距离远程手术等多项突破。她在眼科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封面论文,首次报告了应用5G技术实施远程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远程医疗范式。
2018年至2022年,陈欢担任门诊组长期间,眼科正在筹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从调研、论证到试用、安装,直至2020年8月该系统正式上线,临床诊疗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患者就诊体验显著改善,陈欢始终事无巨细落实好具体工作。“眼科检查基本都在诊区内完成,动线设计显得尤为关键。”陈欢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患者,什么样的就医流线最便捷?于是,她尝试“换位体验”,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就诊流程,并参与门诊布局改造设计,优化辅助检查布局,调整诊区出入口,增加门诊标识,避免患者多次往返,减少等候时间等。这次经历也让她收获了“优秀门诊组长”的荣誉。
临床教学科研齐头并进
担任科室的“超级管家”
眼科住院医师日活动、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班、教学查房比赛……这些活动中都有陈欢穿梭忙碌的身影,她也逐渐成长为科室的“超级管家”。据了解,协和眼科住院医师日活动已经举办了数十年。陈欢从曾经的参赛选手,如今变成了活动的主创成员,每年都绞尽脑汁地花样翻新。“今年的协和眼科住院医师日活动不仅有理论教学,还有实操比赛。‘脱口秀’‘奇葩说’环节也在持续创新。”陈欢说。
陈欢在工作中非常严谨,对细微之处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今年,陈欢所在的科室接诊了一位高度近视的患者,她敏锐地觉察到该患者视网膜周边出血的形态有些不同寻常。经过进一步细致检查,最终证实为周边视网膜劈裂,医生于是及时采取了合理的处置方法。在教学工作中,陈欢身兼数职,一丝不苟。从2022年起,她担任教学秘书,负责规培生及临床博士后管理;2023年底,她走马上任研究生辅导员。陈欢也一直为本科生授课,手术带教住院医师,并在眼底病学习班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经过不懈奋斗,陈欢的教学和科研“成绩单”同样亮眼。截至今年7月,她已获得教学专利6项,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作为眼科教学团队成员之一,在第八届中国眼科教育论坛上荣获教学查房一等奖;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与转化研究课题,获2023年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三等奖;参与12项国家级、省部级及院校级课题;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首次报道罕见病例视网膜下冷球蛋白沉积,发表了病例数最多的巨球蛋白血症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并建立前瞻性队列,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有人说,学医之前一定要三思,因为没有热情和毅力很难坚持下去的。”陈欢认为,这两项特质正是她所拥有的。未来,她将持之以恒,用这份热情和毅力为患者守住眼底的“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 宗晓畅 通讯员 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