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艳) 11月18日,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中关村指数2024”在京发布,这是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13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
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双创生态、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旨在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中关村指数2024”结果显示,综合指数329.4,较上年提升19.9个点,体现出中关村示范区稳中有进的总态势。五个一级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478.0,较上年提升72.2个点,增长最快;产业发展指数262.8,较上年提升17.2个点,回升向好;双创生态指数477.9,较上年提升12.2个点,平稳增长;开放协同指数303.4,宜居宜业指数124.6,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关村指数2024”显示,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锚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总体呈现出增势平稳、创新提级、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发展特征,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
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原始创新策源能级实现新提升。其中,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北京连续8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中关村示范区依托北京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汇聚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居全国第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12所高校入选自然指数2024、QS 2025世界一流大学TOP500。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关键领域和前沿科技布局,产生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智能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开放共享。
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在外部环境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情况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发创新仍较为活跃,2023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494.1亿元,约四分之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107家企业入选欧盟“2023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7家企业跻身TOP100。
“中关村指数2024”显示,中关村示范区不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持续积蓄新动能,不断提升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能力。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关村示范区围绕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加速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集聚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服务平台和机构,硬核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效能不断提升。其中,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效应显现。中关村示范区持续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汇聚更多高端智力资源。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77.8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62.4%;高技能人才10.2万人,同比增长24.8%。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集聚,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11人次,占全国(含港澳台)的28.8%,助力一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科研成果在中关村示范区落地转化。
在宜居宜业指数方面显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推进,高品质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海淀园、顺义园、石景山园等分园加速推进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朝阳园落地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中关村科学城打造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房山园揭牌中关村国际创新社区,昌平园落成启用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绿色低碳园区加快打造,通州园张家湾设计小镇推进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延庆园积极打造北京首个100%绿电示范园区,怀柔金隅兴发科技园将水泥厂工业建筑群改造更新升级为科技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