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最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当属京剧与评剧了,其表演形式多样,唱腔明快悦耳,且名家辈出。说起京剧、评剧的多位名家,还与首都劳动者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多次深入厂矿、工地、农村,为辛勤的劳动者演出,展现戏剧艺术的魅力。今天就说说老一辈戏曲名家情系首都劳动者的往事佳话。
送戏到工厂
据《石景山文史》载:1955年5月16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到首钢(时称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在露天剧场与工厂业余京剧团联合演出。剧场内外的观众足有四千余人,无缘进场的工人就站在剧场外的墙下聆听。梅兰芳看到石钢人如此热爱京剧艺术,便深情地说:“今晚有几千工人同志来看戏,他们是难得看到我的戏的,我为他们演出一定要特别演好!”随后演出了代表剧目《贵妃醉酒》。
1958年6月7日,梅兰芳率团再次来到石钢,为“三大工程(即三高炉、三焦炉、烧结厂工程项目)”竣工助兴,在露天剧场领衔主演了“梅派”经典剧目《凤还巢》。整个五一剧场座无虚席,因观众太多,又临时增加了许多座位。当梅兰芳着彩装一亮相, 场内掌声四起。
1957年7月,石钢“服务人员及医务人员代表大会”在五一剧场召开,会议结束时,京剧名家马连良、张君秋登台为大会代表演出了《三娘教子》《桑园寄子》《望江亭》中的经典唱段。
1965年,北京京剧团名家赵燕侠、谭元寿、周和桐、马长礼等到石钢慰问职工,演出了现代戏《芦荡火种》(《沙家浜》)。北京京剧二团张学津、张学海、李玉芙、李崇善、马永安等到北京汽车制造厂演出现代戏《箭杆河边》《红嫂》等。新燕京剧团将《节振国》《六号门》等剧目则送到了京棉二厂、京棉三厂。中国评剧院到长辛店机车厂、石景山发电厂演出了《柜台》《红色联络站》等剧目。
1950年,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新凤霞到石钢宣传普及《婚姻法》,为工人演出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新戏《刘巧儿》。演出结束后,她又深入到车间慰问职工,登上一处平台,清唱了《刘巧儿》中的几个精彩段子。
1959年5月23日,石钢3号高炉建成投产,中国评剧院准备排演一出反映石钢建设的新戏《红河一条龙》,新凤霞被安排到石钢体验生活,她和工人打成一片,脏活累活抢着干。劳动之余,她为工友们多次演唱评剧精彩唱段。
送戏到矿区
门头沟地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素有“京西煤都”之称,1950年设京西矿务局,后改为北京矿务局,职工总数曾达到3.6万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位戏剧名家曾到京西矿区慰问演出。
据《门头沟文史》载:1958年1月15日,京西矿务局门头沟煤矿井下巷道电车在工人们的努力下,将提前正式通车。当天,梅兰芳随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组织在京的艺术家们,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和刺骨的冷风,踏着冰雪先后来到门头沟煤矿和城子煤矿参观访问,并慰问演出。
当矿务局的领导邀请梅先生为井下电机车通车仪式剪彩时,梅先生愉快地答应了。在矿务局领导的陪同下,他换上矿工服,穿上矿工靴,戴上矿工帽,系好矿灯带,还在脖子上围了一条白毛巾。随后进入提升机的罐笼,随着提升机的启动,缓缓地来到井下-137米水平运输大巷。梅先生被矿务局的领导引领到电机车前,持剪子剪向了彩带。随着镁光灯的闪烁,随同人员按响了相机的快门,大巷里响起了欢呼。梅先生对煤矿的快速发展建设连连称赞,对煤矿工人不怕苦累、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钦佩,也为自己的“梅”与“煤”结缘而高兴。参观访问之后,艺术家们分别在门头沟和城子两煤矿举行了联欢会。梅兰芳为两矿工人清唱了《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经典唱段。
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之际,京西矿务局城子煤矿礼堂建成。梅兰芳亲自带着剧团来到城子煤矿礼堂演出了代表剧目《贵妃醉酒》,此时他已年过六旬。随着悠扬的京胡声缓缓响起,演出开始了。梅先生刚一出场,便引来雷鸣般的掌声,而一曲“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人们迟迟不愿离去,在礼堂门外的广场上等待看一看梅先生卸妆后的“真容”。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评剧名家谷文月随剧团到门头沟煤矿慰问演出。由于白天有很多工人在井下作业,无法观看演出,她便和乐队的同事一起换上矿工的服装,戴上安全帽,坐上升降机下到-500米的矿井内,给在井下作业的矿工们演唱了《杨三姐告状》等选段。由此,她还被授予了“名誉矿工”称号。
此外,京剧名家萧长华、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裘盛荣、梅葆玥、梅葆玖,评剧名家小白玉霜、李忆兰、魏荣元、张德福等,都曾到门头沟矿区进行过慰问演出。
送戏到工地
十三陵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项重大国家工程,于1958年1月破土动工。修建期间,驻京文艺团体和艺术家们纷纷到工地为建设者义演。
据《昌平文史资料》载:1958年2月19日晚,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来到水库工地,在露天舞台上演出了“荀派”名剧《荀灌娘》《金玉奴》《红娘》等唱段。
1958年2月20日,梅兰芳到工地为建设者演出京剧《霸王别姬》。当年6月下旬,他正在石家庄演出,得知十三陵水库即将竣工的消息后,迅速与有关部门联系,要参加水库落成庆典,并为水库建设者演出。随后于27日率团来到位于昌平城关的第三工程兵学校大礼堂。一进入贵宾休息室,便开始化妆。此时的大礼堂内,观众已座无虚席,大多是参加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者代表。不多时,开场锣鼓响起,大幕徐徐开启,身着浓艳戏装的梅兰芳,轻移台步,开始表演他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那醇厚流丽、高宽清亮的音色,那轻盈柔曼的舞步,把杨玉环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
1958年2月23日下午,京剧名家吴素秋、姜铁麟夫妇随北京京剧四团到工地参加劳动。休息时,吴素秋为建设者们清唱了“荀派”名剧《红娘》《柜中缘》《十三妹》,姜铁麟清唱了《白水滩》《古城会》等。
1958年5月29日下午,京剧名家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随中国京剧团到水库工地慰问,演出了京剧《白毛女》《野猪林》中的经典唱段。
1959年9月3日,人民大会堂竣工。梅兰芳于10日晚在此进行了一次专场演出,慰问一万多名建设者,演出的正是“梅派”名剧《贵妃醉酒》。由此,他也是第一位在人民大会堂登台献艺的戏剧名家。
送戏到农村
1957年下半年,北京京剧二团到顺义县李家桥中心乡(今顺义区李桥镇)头二营村体验生活,裘盛戎、张君秋、谭富英、李多奎、马长礼、谭元寿、周和桐、李四广等名角都来过村里。平时剧组人员就安排住在社员家里,吃派饭,白天到地里和社员一起劳动。劳作之余,演员们就在地头即兴唱上几段,使社员们大饱耳福。因村里喜欢京剧的年轻人多,剧团便帮助村民组建了农民小剧团,很多喜欢京剧的村民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张君秋先生相中了年仅十六岁的王万龄,说他嗓子和扮相好,便教他唱青衣和花旦。因为当时没有剧本,张君秋就用嘴串戏,让他一字一句跟着学,先后学会了《凤还巢》《望江亭》等“张派”名剧中的经典唱段。而村民孙朋越、王子忠则得到了谭元寿、裘盛戎等京剧名家的真传。
此后,北京京剧团多次为村民们演戏。李多奎演过《钓金龟》《望儿楼》;张君秋演过《望江亭》《状元媒》;谭富英演过《定军山》《空城计》;周和桐演过《李逵下山》《九江口》,至今一些年长的村民回忆起当年北京京剧名家来村里体验生活的事儿,仍是赞不绝口。
1959年12月,中国京剧院三团知名演员叶盛章、李宗义、李慧芳、王泉奎等到丰台区卢沟桥公社体验生活,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为社员们表演了精彩的京剧节目。
1963年,北京市文艺界掀起送戏下乡高潮,评剧名家新凤霞率队来到海淀农村,先后在东北旺、西北旺、北安河等三个大队演出传统剧目《花为媒》和新编现代戏《会计姑娘》。虽然当时的演出场地比较简陋,但她和演员们仍是一丝不苟地演好每出戏,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据《海淀史志》载:1965年2月9日,即大年正月初八,中国评剧院二团新编大戏《四季常青》在海淀区四季青公社首演,主要演员有马泰、席宝昆、陈少舫、张桂祥、张淑桂、花月仙、新艳琴等。因剧情内容反映的是四季青的人和事,而观众又是四季青人,所以倍感亲切。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员谢幕后,仍久久不愿离去。
总之,老一辈戏曲名家下基层为普通劳动者演戏送戏的故事是很多的,也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