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逐梦边疆向光行
海外拼搏路 归乡赤子情
站长的多重身份
举办食品安全进校园科普讲座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逐梦边疆向光行

作者(右)采访“中国好人”韩淑秀
 

看着手中红彤彤的记者证,不禁想起,从2010年成为持证记者到现在,一晃已是14年过去,行走新闻之路的点点滴滴,清晰涌上心头。

高中时,我就梦想成为“无冕之王”,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但阴差阳错,毕业时考进警察学校,在直线加方块的警务化管理中学起了公安业务。1997年警校毕业,我来到了武警边防警营,没想到在这里重新延续了记者梦。

1998年,三岔口镇庙岭村由乱到治,全年未发生违反边境管理案件,我从中找到新闻点,撰写了消息稿件《“违边重点村”庙岭村“摘帽”》,发表在当地报纸上。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虽然字数不多,但却给了我莫大信心和动力。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发掘新闻线索,一点点从“小豆腐块”写起,然后练习撰写通讯,渐渐地,在各级媒体刊发稿件越来越多。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写稿近乎痴迷。刚参加工作时,农村地区电脑并不普及,派出所也缺少电脑,我就到对面的镇政府求人帮忙打印稿件,实在找不到电脑就用稿纸手写,经常因为写错字而重新抄写。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写《警营趣事,与动物有关》,边写边改加上重抄,3000多字的稿子足足在稿纸上写了7遍,甚至半夜想到某句话需要修改都会立刻起床写到纸上,害怕第二天忘记。记得当时《法治日报》有个报道案件的小专栏,每次刊发2-3篇消息稿件,我当时认真研究该栏目的稿件要求,有的放矢撰稿,有效提高了中稿率。那时,投递稿件主要是通过信件方式,装好稿件后逐个粘贴信封,后来熟能生巧,把多封信封封口排在一起涂抹胶水,再快速逐个粘贴,摸索出了“流水作业粘贴法”。

后来,写作条件越来越好,投稿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我的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因为新闻宣传工作做得还不错,接连几次荣立三等功。

2009年底,我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班,并于次年3月领取了记者证。第一次拿到崭新的2009版新闻记者证,看着咖啡色封面上烫着银色的国徽和“新闻记者证”的中英文字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正式成为新闻记者后,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记者证,在新闻采访的路上走得更勤,从晨光微露的城市街道到繁星点点的边境一线,从巡护边关的山林小路到紧急救援的第一现场,都是我的采访阵地。14年来,我多次在洪水和暴雪中身临一线采访,也曾为了拍好一张新闻图片而跳进脏臭的猪圈,也曾在采访中因遭遇突发疾病滞留外地过春节……虽然酸苦有加,却依然努力前行,因为我知道,脚下有泥土,眼中才有光芒,肩上才能扛起责任。记者的脚步,要永远走在路上。

从事记者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苦累,眼中所见、笔下所录,都是戍边干部职工的艰辛付出。2022年以来,七旬护边员韩淑秀50余年如一日巡边10余万公里的典型事迹广为人知,她也分别荣获“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等荣誉,作为全程参与韩淑秀典型事迹系列宣传的亲历者,我在报道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新闻记者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职责所在。

如今,边关的山峦依旧巍峨,戍边干部职工的脚步依旧在前行,我也将继续用记者的脚步去丈量边疆,在蜿蜒前展的边防线上,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戍边故事,为戍边干部职工的奉献发声,为伟大的新时代发声。

□李树明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