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课间一刻钟”专题培训市级示范性培训,全市百名集团校副校长和各区教师培训机构师训主任参加。
丰富课间活动内容 统筹规划校园空间
培训中,北京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就如何精准理解《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推动“课间一刻钟”政策取得更好效果进行了讲解。“我们在10月下旬进校督导调研时,孩子们提出课间最想做的是与同伴交流互动,其次是加强体育锻炼,这两点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在‘课间一刻钟’工作中向这方面倾斜,更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他们当做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课间一刻钟”,北京市中小学积极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比如增设长椅、乒乓球台等设施,为班级配备运动器械和游戏箱,使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小课间自由进行呼啦圈、羊角球等运动,大课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广播体操、集体长跑等,使小课间自由活动与大课间集体活动相结合。设置休息区、远眺区、友谊角,开放心理咨询室等,使生理休息与心理调适相结合。
面对校园占地空间不足、场地不够的情况,一些学校积极统筹规划校园空间。有的巧妙利用楼内区域,把楼道、连廊或者平台布置起来,改造空置教室作为游戏室、运动室,进行低对抗性活动。有的充分利用楼外场地,优化班级出操路线,为不同年级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错峰错时开展活动。有的用涂料绘制地面游戏,引导学生分散活动。
比如密云三中在高楼层为高年级学生设置健身区;复兴门外一小立足“一踢两跳”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采取“小场地,大体育”策略,实行全校学生轮换至操场活动的制度,在操场上的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楼内的学生则开展益智类文体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间得到充分锻炼。
在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好“课间一刻钟”的同时,北京中小学也通过设置警示标志、增加防护设施、安排专人值守等措施,强化课间安全管理,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安全常识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向课堂要效率,坚决杜绝拖堂问题。
北京市不少中小学注重发挥育人功能,将课间调整作为发挥育人功能的契机。比如呼家楼中心小学将课间调整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制定活动公约。黑芝麻胡同小学发动学生和家长建言献策。还有的学校向学生征集集体长跑背景音乐,把下课铃声换成古诗词、乐曲赏析,或者由学生自己录制语音提示。
引导学校创造性设计课间微运动
据了解,此次市级示范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负责实施,聚焦课间活动主题任务及实际问题解决,采用场景式学习方式,以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进行,后续相关场景式教学案例将提供给各学校参考。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通过培训,帮助干部教师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共同参与者和设计者并付诸场景设计和实践;帮助干部教师从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构建新型育人关系,体现在课上、课间与课后,教师、学生与学校设施设备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构建;以“课间微运动”为载体,引导学校创造性、针对性地设计课间微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体活动。
在集中培训后,参训学员分成3组,分别走进西城区育翔小学、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东城区171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进行现场观摩,走进真实“课间一刻钟”场景参观学习,并通过圆桌沙龙研讨,全面了解学校课间活动优化措施。
在市级示范性培训结束后,百名参加培训的集团校副校长将面向各集团校开展市级示范性培训专题分享,各区教委也将陆续开展相关干部教师培训工作,为落实好“课间一刻钟”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