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我们驱车来到苏州穹窿山,踏上了2000多米的上山路——乾隆御道,这条道儿是当年村民们为迎接乾隆爷连夜开辟,青砖铺砌的“人”字形,路面平缓,即便骑马上山也不成问题,两侧古柏参天、竹林翠盖斜偃,连石头缝里都渗出丝丝凉意,行至半途,看到一块石头上有两个膝印,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是为了寻找生父,他久寻未果,于是在此跪拜上苍,祈求父子早日相认,上苍为天子孝心所感动,这一跪就跪出个双膝印迹,人称“双膝泉”。行至御道尽头,一座面阔三间、红墙黛瓦的道观依山势而建,这是江南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上真观,穿过山门,眼前呈现一块青石九龙巨壁,三茅殿、句曲神宫等琼楼杰阁直插霄汉,果然不失皇家道院之风范。我登上望湖亭,俯瞰“八百里太湖,七十二峰尽收眼底”,远眺那圆弧状的“箬帽峰”氤氲在葱茏林木之巅,因山势高峻深邃,故曰“穹窿”。
出上真观后门不远就是《孙子兵法》诞生的摇篮——茅蓬坞,山坳不能通车,全凭脚力,沿石阶朝下走,过了木桥,但见一座石头小屋矗立斜坡上,这是守林人的家,古木参天蔽日,毛竹鳞次栉比,沙沙作响,散发着淡淡清香;九转十八弯,终于看到一抹白墙灰瓦,篱笆竹墙,蓬门荜户,可谓“曲径通幽处,茅棚花木深。”这谷中之谷,林中之林,较之武侠小说中世外高人的藏身之所于隐秘之中另添几分清雅之意,好一个“诡异”的兵圣,连个匿身之处都挑选得如此“深藏不露”。茅草结顶的博弈亭内,孙武、伍员两位“高手”谈笑博弈,不同的精彩从棋盘拓展到人生:伍员入世,戎马倥偬,建阖闾大城,立不世奇功!孙武出世,遁隐林泉,著《孙子兵法》,彪炳千古!
碑廊内集萃了兵圣一生的智慧结晶——《孙子兵法》一十三篇。兵圣堂前,端坐着孙武铜像,他左手拈须,右手执笔,目光炯炯地遥望远方,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踌躇满志、指点江山的气概,将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兵圣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由大生“翻身下马,拱手作揖”的虔诚。铜像下方“兵圣孙武”的“武”字上“戈”下“止”故意分得很开,诠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武魂的最高境界。站在空旷寂静的广场上,仰望苍穹,时间一久,似乎耳畔传来一阵飘渺的声响: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下山的时候,换了条道儿,蓦然发现,居然山间还有一座黄墙黛瓦的寺庙宁邦寺,我略感惊奇,照理说,佛、道不同宗,道教和佛教同处一山倒是头一回听闻,说起宁邦寺,倒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常至赏月拜佛,建文皇帝朱允炆为了躲避叔父朱棣的追杀,削去青丝、披上袈裟,终老此间,或许,唯有一个“禅”字才抚平逊帝落难王孙内心的悲恨和怨愤:富贵是空,皇权亦空,一切皆空空如也。
我昂首仰望苍穹,这座智慧之山以开阔的胸怀兼容了佛、道两家,那貌不惊人的茅蓬坞,更是犹如一颗躺在穹窿山怀抱中的明珠,散发着如恒星般璀璨夺目的光华,为古朴沉寂的山林平添了几分神秘传奇的色彩。有一种敬仰,无分贵贱、超越种族,孙武子在茅蓬坞缔造了《孙子兵法》,它是穹窿山之精魂,是炎黄子孙的智慧,更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而《孙子兵法》也同样烘托了一个驰誉海外、世代传颂的孙武子和穹窿山。
□申功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