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乡野,橙黄橘绿,稻花香一阵又一阵。我从城市回到老家,将远远近近的风景都看了,最后驻足在门口的这一架丝瓜藤前。藤上有几朵还在开着的丝瓜花,黄灿灿的,仿佛是别在少女头上的发饰,在余晖中闪耀着。藤蔓之下挂着好几条丝瓜,它们或笔直、或弯曲,像是秋天里的诗行,静静地诉说着季节的更迭。嫩的丝瓜还是翠绿的,老的丝瓜已经浅黄,它们呈现着生命的不同状态,也让秋天变得更有层次感。
“闺女,晚上给你做丝瓜饼,保准你吃了忘不了它!”母亲从我身后走过来,笑着说道。她边说边伸手去摘垂挂着的嫩丝瓜,不一会儿,菜篮中就躺下了好几条又长又绿的丝瓜。我望着藤上晃荡着的几条粗圆的丝瓜,好奇地问道:“那几条丝瓜明显老了,为啥不摘掉啊?”母亲听后神秘一笑,摸着泛黄的丝瓜,意味深长地说道:“丝瓜老了就成了丝瓜络,可是个宝贝呢。既可以用来刷碗洗锅,又可以入药,有通络化痰、活血化淤的功效呢。”说完,母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转身回到厨房忙碌。
我望着藤上那几只外皮褶皱的老丝瓜,陷入了沉思。总以为自己是个善于发现的人,我却一直未发现丝瓜络的妙用。《本草纲目》里说:“丝瓜老者,筋络贯穿,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祛风解毒,消肿化痰。”曾经爷爷在世时,每到深秋,咳喘得厉害。奶奶就会从枯藤上剪下一条老丝瓜,将其褐色的外皮剥掉,倒出里面黑色的丝瓜籽,用水洗净丝瓜络,再将丝瓜络剪成一小块一小块,加入清水煮沸。爷爷每日都要喝上几碗丝瓜络煮的水,用来缓解咳痰……
后来读书、工作,离家越来越远,偶尔回家几天,也只是自己放松休息,没有主动帮母亲洗碗。想到这些,我走进厨房,果然发现水池边上挂着几段丝瓜络。我拿起丝瓜络,用它刷着水池里的碗。“哎哟,你在外上班那么辛苦,回到家就别干活了,碗留着我一会儿忙完刷。”母亲正烙着丝瓜饼,脸因为靠近热油而红扑扑。我笑着继续刷着碗,丝瓜络孔多,全是纤维,吸附力很强,很轻松就去除了油污,我止不住地夸赞。
母亲听完会心一笑,接着她得意地说道:“我们老百姓的智慧还多着呢!有的人心灵手巧,把丝瓜络做成了搓澡巾。还有的人将丝瓜络做成了鞋垫,不仅能吸湿防臭,还能按摩脚底,缓解疲劳。独具慧眼的人还能将丝瓜络做成杯套、手提袋……”母亲的话,让我再一次大开眼界。
据传,丝瓜原产于古印度,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距今已经在华夏土地上生长两千多年。看似平凡,却历史悠久的丝瓜,它有它的生存智慧,嫩的时候可以食用,老了也可以妙用。它像每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人,一生都在奉献着自己。无数个像母亲一样的人,他们经过岁月的洗礼,老成了一根“丝瓜络”,即便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也仍然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袁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