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几场秋雨还未洗褪日间的热浪,却已将夜晚的气温拉低至10摄氏度上下。22时30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工电大修段北京线路大修一车间的干部职工各自整理好防寒衣物,点齐工机料具,乘车前往丰台西站V场,利用夜间天窗进行站场股道换轨大修施工。
丰台西站是北京局集团公司管内四大编组站之一,是华北地区的重要车流调节器,是多个方向货物列车有序汇编、高效分流的重要枢纽,因此站内股道密布、车流量大,既有轨道设备磨耗较大。本次施工涉及V场2道至15道,正因为该站区位特殊、线路复杂、调车频繁,所以仅可采用人工换轨,施工天窗又被安排在0时20分至6时20分,这无疑是对精力、体力的双重考验。
“时间到了,防护员都就位了吗?”车间副主任单超手持电台,一边确认防护体系建立情况,一边向身边100多名作业人员招手示意,“大家集合,注意瞭望,准备上线。”
“已经给点,没有来车,可以上线。”随着电台提示,大家陆续打开头灯,排队通过道口,横越十数条股道,到达作业地点,配合施工的轨道车早已载着机具默契等待。不一会,内燃螺栓机、内燃锯轨机等机具已被卸至车下,人员则按照施工点前布置会分工,以小组形式,分布在换轨起点至终点长约1.3km的作业面上。一瞬间,内燃机具的轰鸣划破暗夜沉寂,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松扣件、出旧轨、入新轨……伴随整齐的号子,几十人分别使用撬棍、翻轨器一起发力,才能让旧轨逐段翻越至线路外侧、再拨动新轨顺利入槽。“单主任,新卸的钢轨出现了‘大眼轨’(指轨腰处存在钻孔)。”突然,电台里传来青年班组长常树琦的声音。在天窗内封锁的第3条股道上,常树琦此时正逐米检查刚刚卸下的3对再用长钢轨。发现问题后,常树琦用粉笔在轨面上做好标记,又将信息记录在手账上。“好,我联系进行切、焊处理。”单主任答道。
“由于这次换轨施工使用的是京沪线替换下来的再用轨,虽然经过‘倒边’能够满足调车线使用要求,但难免存在既有伤损,所以更要细致检查。”常树琦一边介绍,一边用手电左右交替照射左右两股钢轨,继续向前察看有无缺陷。
清晨5时刚过,单超带领队伍完成钢轨接头轨缝调整和螺栓复紧,换轨任务圆满结束。“单主任,您带大伙先撤出线路吧,我留下,再做一遍清场确认”。常树琦——这位27岁的青年班组长,仍旧满怀热情和干劲。
不觉间,远处隐约现出晨曦,天空依然寒星点点。一行人回到车上,司机一边打开雨刷,一边擦拭着挡风玻璃,外面是秋夜凝结的露,里面是汗水升腾的雾。
□本报记者 彭程 通讯员 刘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