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技术领域从业19年来,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程师张春宇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不断打磨提升自己的技术,参与了多项重点项目和公司多款产品的研发,在工作期间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12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精通业务成为“多面手”
“面对公司产品,我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这件产品的机械设计若交给我来做,我能不能全部承担下来,又有哪些设计知识点是我所不具备的?”张春宇善于学习思考,他经常向车间制造人员学习讨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他对机加件、钣金件、塑胶件、玻璃件等零件类型制造工艺及制造注意事项有了全面了解。为了弥补自己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的经验不足,他定期系统性地学习相关资料,力争做到对每个知识点都了如指掌。
一位公司产品的外观机械结构设计人员突然离职,让公司业务正常开展受到影响,公司领导推荐张春宇承担这项工作。临危受命的张春宇参与了产品从设计到组装验收再到大量注塑件设计的全过程,实现一次性合格,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节省了模具修改费用。张春宇说,正是平时的学习积累让他帮助公司度过了这一次危机。
张春宇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到洗衣机、冰箱、风扇,小到吹风机、儿童玩具,这些家里的物件,从产品的内部机械结构到外观的表面处理他都研究过。张春宇说,通过分析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自己高效获得优化产品结构效率的灵感。
不同行业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张春宇在选择材料和工艺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设计精密传动机构时,我经常引用精密机床的机械传动机构;在设计公司产品气体置换流路时,我引用了钢厂高压水除磷系统中的流路原理,产品使用效果非常好。”张春宇说,这些案例的借鉴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机械结构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确保设计的机械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推动产品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国外关键技术的垄断,张春宇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产品技术“蝶变”。
在研发一款产品时,为了突破专利技术的垄断、提升公司产品的性能,作为机械结构主设计的张春宇认真研究产品技术要点,详细分析仪器结构,在产品研发的两年里,吃住在公司进行产品自主创新。最终,该产品机械结构先后获批了5项专利,在第二届国际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博览会“检测仪器性能竞赛”中与5家主流厂商同台竞技,获得金奖,实现了该产品在市场上很高的占有率。
“每个项目的技术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做大量的实验验证,靠毅力支撑不断摸索着前进。”张春宇说。
在某重点项目研究气相色谱产品进样口时,张春宇发现峰存在拖尾现象,这在国内气相色谱产品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这种现象会造成仪器检测重复性一致性差、检测精度不可靠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春宇查阅了大量的书籍、专利,并研究国外技术,找到了现象产生的根源。
“由于国外产品对多项专利的封锁,我们的产品是无法使用的。”张春宇说。如何突破国外专利封锁,并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解决当前的问题,困扰着张春宇。有时候半夜醒来,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下解决方案。那段时间他经常鼓舞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解决这道难题。”
最终,张春宇结合样品进入进样口后反应的原理、样品与气体输送的流路细节、仿真软件与实验样件的实验效果,最终研究出一套新的进样口结构,完美地解决了气相色谱仪峰的拖尾现象。
功不唐捐取得多项突破
对待工作,张春宇专注追求、忘我付出,坚持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奉献当本分做,以奋斗谱写精彩人生。
近年来,国家推行退林还耕,将原本用于林业的土地恢复为耕地。然而,林地是否能够成为耕地对其土壤层是有验收标准的,土壤层的土质特性必须满足适合农业耕地标准。验收标准中的一项,便是需要提供从地面到地下60厘米处连续清晰的土壤层图片。传统的做法是:人工用铁锹挖掘出一个60厘米深的大坑,然后放入标尺进行拍照。但这种传统做法存在费时费力、获取的图片清晰度不足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希望能够合作开发出一款既能实现高效率挖掘,又能确保土壤层图片清晰的设备,这一任务再一次交到张春宇手中。张春宇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春宇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研发出土壤拍照装置和土壤挖掘设备。目前,该套设备在平谷区退林还耕的土壤验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款超纯水设备的研发过程中,面对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张春宇带领团队从设备的各个模块原理入手进行学习、研究、讨论,并制定了各个模块的技术路线与任务详细分工。同时,张春宇帮助团队成员梳理设计思路,对如何满足设备的技术指标、功能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进行详细讲解。为了缩短项目的研发周期,张春宇经常不知不觉工作到深夜。“对于这样的节奏,我早已习惯。工作饱满且有激情使我感觉很充实。”张春宇说。
人物小传
张春宇,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程师,先后获得2023年首都劳动奖章、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参与国家高精尖项目G75气相色谱仪开发工作,担任机械结构主设计。参与国家高精尖项目AAS21原子吸收光谱仪开发工作,担任机械结构主设计。参与国家高精尖项目中车载土壤检测仪的开发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兼机械结构主设计。参与开发了公司自主产品原子荧光产品PF7与PF5系列,担任机械结构主设计。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