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士无双,与国家雷达事业相伴一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10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士无双,与国家雷达事业相伴一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二可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二可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杰出科学家,他在雷达技术领域奋斗60余年,被誉为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奠基人。

梦想与家国情怀相随 成为中国顶尖雷达技术专家

毛二可的父亲毛韶青留法八年,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机械系教书,参与过中国第一辆汽车的研发工作。受到父亲和兄长的影响,毛二可从小就被无线电知识深深吸引。1951年,17岁的他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电机制造专业学习,这正是他的兴趣所在。

1953年,原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学校设立雷达专业,培养急需的科技工业人才,毛二可与雷达事业就此正式结缘。“国家培养自己,自己也要为国家做事。”毛二可说。而且雷达科技更先进,增加了不少学习乐趣。这些都愈发坚定了毛二可研究雷达的决心。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把职业跟个人爱好相结合,让梦想与家国情怀相随。毛二可工作起来更加投入,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甚至痴迷到忘记上下班时间。有人劝他:“长年累月加班加点太辛苦了,注意休息。”可他内心却从没觉得苦。

毛二可所在的雷达技术研究院经历了60年发展历程,从研究室到研究所再到研究院,无论科研领域如何拓展,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让雷达“看得清”“测得准”“探得远”“响应快”的奋斗过程中,毛二可一直是研究团队的“灵魂人物”。

1981年以来,毛二可主持完成了几十项合同项目,在雷达相关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他领导的项目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为中国雷达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三等奖各2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

“请问毛院士是怎样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保持高质量产出的?”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毛二可没有思索太久,“选择一件自己喜欢而且国家有需求的事,就容易不断地做下去,并不断做出成果,也能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同时,科研爱好还会不断生长出更大的吸引力和动力。”

他认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口,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75岁“下海” 完成科技成果“三级跳”

“知识分子的责任不仅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应让知识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毛二可认为,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随着单位研究项目增多,团队人手日渐紧张,大家像“救火队员”一样,往往一个项目还没验收,另一个项目又立项了。而运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管理等工作都需要更多人手。在当时的科研机制下,这种窘况一时间难以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毛二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思考,他跟团队成员商量,想通过创立公司和市场化运营去招聘急需的工程和运营人才,把科研成果尽快推向市场。

2009年12月,75岁的毛二可带领研究团队组建理工雷科公司,这是北京理工大学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等新政策成立的第一个学科性公司。2015年,该公司成功上市,开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北理工模式”。

如今的雷科防务已经发展为拥有1800多名职工、年产值十几亿元的深圳主板上市企业,在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和智能网联等专业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

“要把年轻人带上路,这样才能后继有人”

毛二可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大先生”,教书育人事业同样是他持续一生的追求。“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太有限了,作为教师,一定要非常珍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心得的机会。”毛二可说,“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和担子一定在年轻人身上,希望同学们能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好的雷达。”

樊邦奎院士至今还记得,他1986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第一次听毛二可的课就入了迷,“毛老师讲雷达信号处理,真正做到大道至简。他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我从毛老师这里学到了很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是我‘人生雷达’的引路人。”

“教育和雷达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大学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队伍,这样人才队伍才能不‘断线’,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连续性。”毛二可很早就意识到,要吸引年轻人来从事雷达研究,就要把他们带上路,这样才能后继有人。

怎样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毛二可除了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以外,还竭尽所能地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向年轻人让出项目主要负责人位置,向年轻人让出获奖荣誉,向年轻人让出自己担任的专业学会职务……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他不再在成果、论文上署名第一作者,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

在毛二可的感召下,龙腾、高梅国、吴嗣亮等众多优秀学生逐渐成长为我国雷达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加之雷达技术研究院持续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团队人才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1991年,在获得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后,毛二可把所有奖金都分给了青年教师和学生。2020年获得北理工“懋恂终身成就奖”后,他又把10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用于支持学校培养更多人才。

院士弟子评价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进入耄耋之年后,毛二可依然倾心于一线教育和科研,多次为北理工师生举办专题讲座。他谦逊地说:“我在雷达系统方面的积累和经验,对雷达技术研究还有点用,那就尽我所能做点事,为昆虫雷达、探鸟雷达、中国复眼这些项目出出主意。学校有招生需要,我也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毛二可住在北理工校园内,在很多年里,师生们经常见到他骑车穿梭于家和办公室之间。他觉得这样既能提高出行效率,又可以离学生更近一点。

樊邦奎院士打趣道:“毛老师的自行车在学校里非常有名气,原因有三点——第一是他的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其他地方都响;第二是他从来不上锁,就靠在教学楼前面的树干上,从没被偷过;第三,他的自行车非常准时,早晨8点之前来,晚上11点左右才走。我们做学生的时候看到他的自行车还没走,咱能走吗?”

近两年,年近九旬的毛二可在团队和家人的劝说下放弃骑车习惯,去办公室时改为步行,他觉得这样做更能锻炼身体。不出门的时候,他也会看书、思考,不让大脑闲着。

“毛老师的为学、为师,做事、做人,都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跟随他33年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感慨,毛老师纯粹的生活方式,触动并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观,这应该是他带过的学生里产生多位院士、校长等高徒的重要原因。“想到毛先生,我总会想起北宋范仲淹对东汉名士严子陵的评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拼搏一生无停歇,鲐背之年仍少年。毛二可院士,这位德高望重的国士,宛如首都教育系统的一座璀璨灯塔,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断激励着年轻科技工作者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让年轻科学家以梦为帆,乘风破浪。

人物小传

毛二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

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四等奖1项;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记者 任洁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