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二十七载倾情付出让村民守着山村富起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七载倾情付出让村民守着山村富起来
——记北京市劳动模范、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
孙广亮和村民代表商讨村中事务
组织村民开展文艺汇演
孙广亮(中)在食用菌基地查看种植情况
 

他从1997年开始参与管理村中事务,2014年起担任党支部书记,27年来,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房山区蒲洼乡东村的各项发展建设上,与班子一道,利用村里几百亩松林,转型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依托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高海拔气候,打出了借助旅游搞采摘,走休闲生态旅游路的发展品牌,让村民实现了百分百就业;经多方筹集资金,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建起可为老人提供就餐、娱乐为一体的550平方米的老年驿站,使全村老人每天能集中在一起就餐、娱乐、聊家常,安享晚年。他就是北京市劳模,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蒲洼乡东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孙广亮……

利用村里的松林 转型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

房山区蒲洼乡东村位于北京西南方向,距市区120公里,平均海拔800—1200米。以前,东村是以煤炭为经济支柱产业,2005年煤矿全部关闭后全村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

“很多村民为了生活只好外出打工,我也陷入了思考:以后怎么办?发展哪些产业,能让村民在本村就业?”于是,孙广亮积极寻求发展项目,转型初期尝试养过狐狸、蜗牛,种过草莓,但都未成功。

但失败并没有打倒孙广亮。经过深思熟虑,孙广亮与班子一道,决定立足东村空气好、海拔高、风景优美的优势,利用村里几百亩松林,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确定思路后,他多次随老书记到河北承德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大棚蘑菇种植、民俗旅游发展等先进经验,2017年,他们还申报了低收入增收产业项目——东村食用菌基地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占地 300 亩,利用冷凉气候,种植杏鲍菇、白灵菇、羊肚菌等12个种类。

“我们让村民来食用菌基地上班,按时给他们发工资,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食用菌长得非常好。我们全部采取无公害种植,并统一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食用菌的销量非常好。看到成果后,原来半信半疑的村民们也都放心了,我悬着的心也彻底放下了。”孙广亮感慨地说。

现东村食用菌基地年纯收入15万元,解决了村内35人就业。同时,村里还建有海棠、毛桃园600亩,核桃园200亩,多渠道促农增收。到2019年,东村已实现全村低收入户的全面脱低。2020年,孙广亮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利用绿水青山

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

局面打开后,孙广亮又到处取经,依托东村现有的食用菌基地、优美的自然风光、高海拔气候,打出了借助旅游搞采摘,走休闲生态旅游路的发展品牌。万事开头难,孙广亮至今记得当他兴致勃勃告诉村民村里要开发旅游业时,村民质疑的话语:“咱这深山里,怎会有人来旅游?发展旅游业,根本不可能成功,这是白日做梦。”

村民隗功锁和耿合凤原来都在外工作,他们跑过出租,开过饭店、洗车行,生意不怎么好,后来孙广亮就动员他们回到村里开办农家院,他们也成为村里第一批开办农家院的人。

“开办农家院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各类手续,包括宣传营销等,都是我们帮他们做,为了提升农家院的菜品质量,我们还自掏腰包专门邀请专业人员到每家试吃菜品,并让专业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孙广亮感慨地说。让他欣慰的是,这几家农家院营业后,生意特别好,游客爆满。

“多亏了孙书记的支持,我们才能回村就业,守着家,守着父母,开着农家院,收入也不错,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创业成功后,隗功锁满脸笑容地说。

“是啊,孙书记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支持我们把民宿开得红红火火的。真的很感谢他。”耿合凤说道。

看到第一批开办的农家院游客这么多,村民们也慢慢改变了认知:“看来咱这山村里搞旅游业还真行。”随后,越来越多的农家院开办了起来,东村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更好发展,2015年,孙广亮整合村内现有民俗户,成立了民俗旅游合作社,将49户民俗接待户“化零为整”,抱团经营,实现在营销、标准、宣传等方面的统一经营管理。2016年,东村还引进社会资本,与北京欧标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合作,把花台招待所、小木屋等旅游资源整合,建立了森林乡居高端休闲度假酒店。2017年,东村又与酒店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集体参与、村民以闲置房屋或土地入股、企业化运营,盘活个人和集体资产方式,试点将2处旧院落改造为高端民宿,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东村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村民百分百实现本村就业,截至到2022年底东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曾经的采煤村变成了现在环境优美的民俗旅游专业村,还被评为2015—2016年度“北京市最美的乡村”,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老年驿站“一元钱”

让老人吃上可口饭菜

“一元钱就能吃上可口饭菜,真是太方便了,这都得感谢我们的村支部。”提起现在的生活,89岁的任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是的,孩子们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就去老年驿站吃饭,饭菜好吃,又便宜实惠,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太友好了。”同样是89岁的耿奶奶也笑着回应。

“村里老人多,怎样让他们生活更方便更舒适,吃好,聊好,日子过得舒坦不寂寞,一直是盘旋在我心头的一个大难题。”孙广亮的眉头皱紧了。

2018年,他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建起了可为老人提供就餐、娱乐为一体的550平方米的老年驿站,使全村的老人每天都能集中在一起就餐、娱乐、聊家常,还能够从中了解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遇到情况后可以及时与他们的子女进行沟通,为全村的老人和在外的子女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除了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难题,孙广亮还想办法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村里成立了非遗老调梆子剧团,爱好戏剧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唱唱戏,好不热闹。

每年年底,孙广亮还组织村民开展春节联欢会,村民们自编自演,热热闹闹过大年。唱老调梆子的隗大爷今年80多岁了,每年村里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他都会唱上一段,精彩的演出常常引来一阵阵喝彩声。村民们也在欢声笑语中有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年来,在孙广亮和村里领导班子努力下,通过多方面协调,2015年,东村实现了公交车进村;2016年,东村成为蒲洼乡第一个全村6.3公里主干道实现柏油路面全覆盖;通过多年来的日积月累、一点点的建设,到2019年全村共修建了容量300至600立方米的蓄水池12座,更新全村饮水管道3.5万米,让全村村民一年四季的安全吃水得到了保障。

去年房山暴雨过后,不少村民的房屋出现坍塌、损坏问题。孙广亮第一时间带领大家进行灾后重建。他一年很少有休息日,每天心里都盘旋着还能为村里做点什么、还能为村民做点什么。到目前为止,已为57户村民重新修建了房屋。

让孙广亮感到有成就感的是,现在村里的各项发展决定,村民都是百分百的支持。“冲着这百分百的信任和支持,我再辛苦心里都是甜的。”朴素的话语里,饱含着孙广亮多年来致力于乡村振兴、村民富裕最真最深的动力之源。

钱袋子鼓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看着村里越发明媚的光景,孙广亮的心里别提多亮堂了,这一刻,他又有了新的目标:让更多村民富裕起来,过上更好的日子,同时将东村的绿水青山守护好,变成“金山银山”。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